微信扫码

  • 010-84786155
 

朝向虚空的创造 | 马志明:凡是与历史痕迹有关的东西都让我着迷

作者:库艺术学术研究部 日期:2017-10-13 点击:2262
马志明

MA ZHIMING

籍贯广东

1986 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

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3 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获艺术学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协会员,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个展

2016 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

《东方的痕迹—马志明油画作品展》

2011 年:在北京 798 艺术区千年时间画廊举办个展

2010 年:在南昌千年时间当代艺术馆举办

《诗意的追忆》个人

油画展

2009 年:在北京 798 艺术区千年时间画廊举办个展

2008 年:在南昌千年时间当代艺术馆举办

" 风化之美 " 个人艺术作品展

编者按

马志明的艺术受到大地痕迹的激发,从鱼米之乡的南方到西北苍凉的黄土地,艺术家受地理位置与历史痕迹的影响,在画面中做自我精神的解读。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人类行为的背景,也是浸透着某种精神的环境,其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比他所经历的特定地形景观或建筑式样的表面形貌更为深刻。他的作品也是时间所留下的印痕,时间和空间在他的作品里汇合为一体。他通过绘画的方式透视着人类生存、发展与变迁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传达出作为一名艺术家对社会的极大关切。

马志明:凡是与历史痕迹有关的东西都让我着迷

采访人 _ 林余

空 · 静之 6 100cm × 81cm 布面油画 2017

库艺术 =KU:" 力量的印痕 " 是您思考与关注的要点。您不仅关注人类生存所留下的痕迹,也关注大自然力量作用于人类生存环境所留下的印痕。是什么原因让您对 " 印痕 " 如此痴迷?

马志明 =M: 一定的地理外貌和历史的变迁影响着我个人绘画的表现。从黄土高原刀劈斧削般的沟壑,到江南水乡斑驳淋漓的印痕,凡是与痕迹相关的影像素材都让我着迷。因为一个人曾生活过的地方,以及与此地相关的那些外观、历史痕迹、文化符号,都在影响着一个人的所见所识。在读研究生的时侯,我第一次到陕北。陕北的景象让我感到震撼,当时我觉得自己来到了宇宙的尽头。于是,环境对我的冲击与思考变得十分迫切,它似乎已经关系到对人类生死存亡的思考。否则,无论多么美好的家园,终有一天都会变成满目苍夷的残垣。而在此之前我们生活在温润的南方城市,很少碰触和思考这些严峻的问题。

记忆 · 边关 140cm × 150cm 布面油画 2015

环境问题影响着每一个人,我在环境题材上做了很多尝试。作为一个画家,我看到我们面临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改造和开垦,不仅造成了环境恶化,也加速了对传统记忆的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环境的人文关怀自然也在作品中得到体现。我当时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站在当下来理解传统?如何用西方材料去重新诠释中国的审美?但是,如果在画面上继续用三维空间的表现方式去描绘对象,就很容易回到西方写实的传统中。

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已经逐渐在画面上从追求三维的空间转向表现二维的平面空间,这在无形中契合了东方的平面表现。我个人作品里所描绘的那些老旧的 " 窑洞 ",从深层次来看,其实都是对人类传统与生存印迹的做有时间记忆的解读。

黑影下的记忆之一 50cm × 60cm 布面油画 2016

KU: 看您的作品,觉得它是在 " 动 " 的。当我们依稀从中看到某个现实世界的片影时,正想集中精神试图将之呈现时,它又开始慢慢做着一个 " 消解 " 运动。这种 " 消解 " 过程的出现,带着您怎样的思考?它和时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M: 时间感是我绘画语言中的共有特征,它将过去、现在和将来所出现的状态浓缩在一张具体的画面上。这些思考是基于时间变迁所留下的 " 有 " 和 " 无 " 之间的现实状态,时间给物像带来变化。我对时间所做的是一个 " 痕迹化 " 的表现,它们呈现在具体的画面中是一种介于具像与抽象之间的有东方性质的表现。

黑影下的记忆之八 50cm × 60cm 布面油画 2016

在以往的阅读中,从古典大师那里,我读到了时间的不同状态。在夏尔丹的作品中,画面静谧而冥想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凝固;在普桑的作品中,戏剧化的风景和人物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时间观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时间观的三个基本特点:循环往复、粘带生命、天人合一,这都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表达与呈现。对于时间所留下的真相,我有着极大的兴趣,试图用绘画语言来解答。

徽州旧梦之二 81cm × 100cm 布面油画 2016

KU: 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现实世界的 " 消解 ",最后似乎进入一种 " 空灵 " 之境。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境界?

M: 我们所处的时空属于东方,在《记忆》《鄱湖韵》《空 · 静》等作品中,我借助中国传统的造型理念来对 " 空 " 与 " 灵 " 做一定的解读。将 " 空 " 与 " 灵 " 同时融合于画面,一直是我思考的重点。当我在画面中解读了 " 空 ",却很难解读 " 灵 ";解读了 " 灵 ",却又很难解读 " 空 ",这是一件矛盾的事。西方有观点认为对 " 灵 " 的理解是 " 当人走了,这个环境似乎还有他存在的痕迹和气息。" 而我在《记忆》《鄱湖韵》《空 · 静》等系列中,我表达了对 " 空 " 的解读;在《黑影下的记忆》《徽州旧梦》等系列中,我想尽力表达对 " 灵 " 的解读。对于 " 空 " 与 " 灵 " 的结合,我还需要更多的试验和探索。

空 · 静之 10 100cm × 81cm 布面油画 2016
空 · 静之 16 80cm × 60cm 布面油画 2016

KU: 您的作品连接了一个现实与虚空的境界,似乎给人一个 " 入口 ",让人可以短暂地逃离现实;而这种 " 逃离 ",又强烈地表达出一种对人性的关照和回归。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 " 逃离 " 和 " 回归 " 的矛盾呈现?

M: 我所表现的 " 逃离意识 " 与中国人骨子里陶渊明式的 " 逃离思想 " 有着相似的关系。画家通常都是敏锐的,他能感知到社会在发展变迁中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随着中国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人们内心都渴望回归田园化的优美,这是很多中国人当下的理想。

当大家工作一天,带着满身疲惫回到家中,都想要拥有舒适的家庭环境,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的 " 回归 ";而当他们走出家门,重新回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他们的危机意识又会重新降临,我们总是处在这样的矛盾纠葛中。对于这种现实,我在画面中描绘 " 记忆中的美 ",通过描绘那些 " 已然消逝的美的存在 " 来对当下提出问题。

鄱湖韵 · 冬 60cm × 70cm 布面油画 2014

KU: 在看您的作品时,也让人想起海德格尔所说的 "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 您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将自然中的痕迹转化成为充满诗意的痕迹。您如何理解诗意,它对您意味着什么?

M: 我的作品还属于现代主义的审美范畴,这种诗意还意味着有 " 审美追求 " 的存在。现代主义的绘画在西方思维背景中有其局限性,但在东方思维背景中也其可能性。有人认为我的作品属于 " 人文表现主义 ",作品传达了某种人文关爱,我想也确实如此……

(未完,以上为图书部分内容节选)

记忆 · 山 100cm × 140cm 布面油画 2015
分享到:

上一条:朝向虚空的创造 | 时间的悖论——黄钢

下一条:德国 8 | 德国最大武器制造商参与赞助,遭艺术家联名抵制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