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骅
WU JIAHUA
1946 年(抗战胜利第二年)生,恩施人,七十三岁。念了三个大学 ( 同济、东南、SHEFFIELD. UK),曾就教五个大学(甘肃建工大学、 东南大学、中国美院、THE UNIV.SHFFIELD、深圳大学)。讲过西洋建筑史学、写过景观形态美学、教过建筑设计、办过环境艺术教育、编过杂志、还做了好多设计; 酷爱绘事、攻水墨。 在中国、英国办了几个个展。古稀之年,仍不谙世事,还大病了一场。目下,客居南山,退而未休。
Jiahua Wu B.Ach/ M.Ach/ PhD. 1946 born in Enshi, Hubei, China.
lecturer:Southeast University,China.
Professor: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
Professor:Shenzhen University, China.
Visiting Professor: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K.Founder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Art.
逍遥游
吴家骅早年在国外求学,游走于东、西方之间,他不仅深谙建筑设计,又酷爱绘事,攻水墨。他的水墨是受中西方艺术相互影响的结果,他借助做建筑的优势,通过触类旁通的联想,达到绘画上的大彻大悟。
吴家骅的水墨超越传统笔墨形式,进入一种“形而上”的表达。传统笔墨在中国绘画中表现的是“古法”——对法度的把握,这属于形式范畴内;而他把法度全部抛弃,将传统用笔及节奏韵律等进行组合,符号性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水墨技巧, 这种方式推翻、抛弃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形象, 用纯粹形式进行表现,这使他的画面具有当代艺术的倾向性。
他的画面强调中国水墨的书写与逸气,给人一种逍遥自在之感,正如他个性中的狂放不羁,这无疑是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正如他所言:“老庄哲学给了我自由;让我心性从此逍遥。”
吴家骅 小山小水,处之淡然 四尺 生宣 2015
传统找到了吴家骅
文_ 孙振华
吴家骅说,自己也不明白是怎样与绘画结缘,又是如何喜欢上水墨画的?
答案可能是这样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如同天赐。就如佛家所说,人皆有佛性。每中国人的内心里都潜藏着一颗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种子,在某种特定的情景和特定的生存状态下,这颗种子便会被催化、苏醒、发芽。
你常常不自觉地生活在传统中,传统也潜藏在你的生活中。
碌碌红尘,一个人独行江湖,看尽了富贵繁华如同烟花散落,荣辱悲喜不过刹那生灭,惟有一种古老的东西,欲弃不能,如影相随……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是中国水墨艺术的精神。
这世界让人遗憾的是,呼唤者和被呼唤者往往很难互相答应。而有些人,或许天性敏感,或许天时地利,或许阴差阳错,与传统遭遇,我发现了你,你找到了我。
不过,同样在秉承传统的口号下,有两种不同的水墨画家。一种是“自为”的画家,他们接受了专业的教育,讲究师承,以绘画为职业,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以创造历史,进入历史为旨归;另一种是“自在”的画家,他们并没有接受专业的教育,无具体师承,不以绘画为职业,他们绘画纯属“无目的的目的性”,无关功名,仅凭爱好。
吴家骅 运化无痕 四尺 生宣 2014
吴家骅的水墨画创作当属后者。
若要论及真正的水墨传统,以吴家骅目前的创作状况而言,似乎更接近真正的水墨传统。试看,一部中国水墨史,以笔墨丹青为专门职业者,能有多少?更多的水墨画家,是将水墨做为怡情遣性的手段,聊写胸中逸气的方式。
追究水墨的真精神,我们不难发现,水墨对中国人而言,其实是一种方便法门,对个人而言,它的价值在于思想的解放,灵性的抒写,情感的宣泄,精神的升华……
在这个意义上看吴家骅的水墨画,可以认为,是传统找到了吴家骅,因为他在不经意间,回归到水墨的本真,把握到水墨的精髓;这种本真和精髓在于,水墨并不只是技术,不只是材料,不只是笔情墨趣,更不是程式套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日常功课,是尘世间一沙一石、一花一木所寄寓的真情实感。
吴家骅 导之泉注,顿则山安 四尺 生宣 2018
现如今,人人争说传统。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弄清了这个问题,也就真正弄清了吴家骅水墨作品的价值。
在中国的孔子和庄子亦即儒家和道家这两大美学传统中,中国的水墨画家们基本上是选择后者。这决定了中国传统水墨画先天的价值指向,它是以个体生命的体验,个人的情感态度出发的,它是悠然意远、闲适超脱的,拿佛教作比,它是小乘佛教,更关心个人的解脱;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它是出世的,向内收敛的,最多不过“怒气写竹”而已;它基本不直接面对社会的尖锐矛盾和问题,也不过多涉及生命中的悲剧和苦难。 在过去,中国文人只能选择这种方式,因为中国的文化只给予了这种方式。
丹尼尔. 贝尔在他的名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说过,“只有在反复遭遇人生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文化才能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一个象征系统,来提供有关人生意义变化却又统一的解答。”在水墨的历史上,传统水墨画家让人钦佩的是,他们把水墨这一套象征系统真正玩到了家,玩到了极致,形成了它特有的语言符号系统,而这一套语言符号系统是和人生基本问题相关的。到后来,这个系统出现了问题,那些并不是真正具有文人内心情感的人,他们仅仅在形式上学到了这一套语言符号,而丢弃了人生问题。然而,他们同样可以登堂入室。于是水墨最终由文化的问题,人生的问题,变成了一个形式的问题。
我以为吴家骅水墨创作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水墨走出误区,走出巢臼,重新回到传统,回到内心,回到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真实的视觉关系中。他通过学习传统,掌握了良好的笔墨基本功,然后,打破陈规,走出程式,不装神弄鬼,不故弄玄虚;让水墨回归到平实自然,朴素率真的状态中,因为这才是中国画“畅神”、“益寿”、“自娱”、“写心”的真传统。
这大概就是吴家骅将自己水墨作品命名为“小山小水”的真意所在。
在吴家骅这些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个人创作中,他熟练地使用水晕墨章,焦枯浓淡的笔墨技术,解衣般礴,挥洒淋漓,在传统中国画“舍形悦影”、“丘壑内融”的传统基础上,“我自用我法”,带着建筑师对空间特有的敏感,将山川风物与宜居,可游结合起来,创作出的,是一派亲切、适宜的人间境界。
吴家骅 导之泉注,顿则山安(局部)
孔夫子讲“游于艺”。由此引申,一切艺术不妨都可以把它看作是游戏。但是,一切游戏的深处,都是生命的形式。吴家骅“小山小水”看似漫不经意,究其内涵,可以品味出其现实的针对性和批判性。
它是对盲目言大,动辄称雄的“假、大、空”水墨现象的批判。当水墨艺术一旦进入到程式化状态后,出现了许多徒具外壳,编芭造模,空洞无物作品。吴家骅反其道而行之,以“小”自居,便是对这种风习的批判。
“小山小水”它还是对僵化、专制,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水墨创作制度的挑战。在前面所述的两种水墨创作状态中,所谓“专业”水墨俨然成为水墨的主流和正宗,然而,正是部分专业人士,陈陈相因,丧失了水墨的创造精神。他们画地为牢,闭门造车,割断了水墨与自然,与人的视觉个性的联系。吴家骅来自第一手个人视觉经验的“小山小水”,无疑为水墨画界带来了一股凉爽的清风。
读吴家骅的水墨画是愉快的,其过程如同随他一起轻松地散步,它带领我们在不经意之间,去发现、去日常生活中以及平凡和普通风景中的趣味,去体会自然事物的万千变化。在他率真随意的笔触中,我们和他共同感觉那种自由的、无拘束的心境。这是日常生活和内心精神的融合,在吴家骅的作品面前,我们会感到过去十分熟悉的所谓“体验生活”的口号显得十分做作。生活不是刻意体验出来的,重要的是怎样为生活选择一种适当的视觉呈现方式。
传统找到了吴家骅。
吴家骅 游于艺 四尺 生宣 2014
创作日志
文_ 吴家骅
因为好之、乐之,事绘事多年。
信老庄,中意神游于山水间。七十二岁,尚不能自拔。
人世间,最挡不住的就是“我乐意”三个字!
以书画为营生对于我来讲是不现实的;但是,让我业余地去“美术”,同样,也是不可能的。我以为,被“界定”之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个性使然,老了,就更接受不了被役使之劳作。乐在任性、忙于潜心关照自己的水墨。就水墨而言,做中国人就很幸运!我们讲究书画同源,有张宣纸,有支毛笔,有点墨就可以又写又画;人人平等,不分贵贱、老少,其文人画生涯随时开始。然而,想归想,做归做,开头容易,坚持难。尤其是在当下所谓“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居然智慧并“艺术”了起来。
我收拾了近年习作十件,针对“回向传统精神深处的现代性”这一问题来表达主张,我的体会主要是如下几点:
1 五千多年,画史为鉴,传统是变。千人一面,何谈艺术。我事绘事,写小山小水,创新为常,处之澹然。
2 美在发现,贵在不经意之间。不造作而能移人的情与意,乃水墨之至上境界。若能意气用事,形散神凝,得意忘言,每每气韵生动。偶有所得,不胜惊喜!
3 笔墨之法本无体,贵在会通。可骨劲神清、可没骨简静,导之泉注、顿则山安,面貌如“星汉灿烂”。
4 总而言之:“游于艺”。
吴家骅 传统事变创新为常 四尺 生宣 2014
吴家骅:老庄哲学给了我自由
采访人_ 于丽娜
库艺术= 库:您有一件作品名为《传统是变,创新为常》,能否深入解读一下您对传统的理解?传统与当代的概念区分,您觉得是否还重要?
吴家骅= 吴:上下五千年: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有个文人爱死了的两晋!其间,哪个不变?哪个又不是中华文化传统之瑰宝?回头一看如数家珍。向前一看,茫茫然!这个事,切不断、理还乱,表演不得、炒作不得、自然流露就是了。
库:您的作品逸笔草草,率性自然,但极简的画面似乎比传统的写意更往前一步,为何会有这种表现?又如何理解您作品与中国“意象”的关系?
吴:这里,你给我出了个难题。也有点误解。我是作画周期较长,一般在一个季度以上。读书、习作,写生加上跟自己较劲、打“笔墨”官司耗掉了大部分时间。得到能看上两眼的画、实乃偶有所得,想复制而不得。原因正是你说的那个“更往前一步”。“意象”—— 人之精神。当代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对象之一。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量子力学时代。意象这个词的词义随时代在扩展!我虽为老叟,不敢说知难而进,更不敢妄言。容得我学习、思考,如何?
吴家骅 法本无体,贵乎会通 四尺 生宣 2014
库: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气韵生动”,而“气”的延续即是“韵”。您在画面中如何表现“生动”?
吴:说个中医的话题。到今天为止,中药的“单方”已经分析得比较清楚了,而中药的 “复方”还是没人能说明白!有人搞出来个“东方神秘主义”来解释“气”。大都胡说八道。我的学习心得是:总有一天,“气”就是个客观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别样的“存在”,本身就是生动的、可以触摸的、调理的、可以用绘画语言表达的东西。这是个哲学问题、是研究现代物理学的基础问题。事水墨者,未必都是“旁观者”。
库:您近来在创作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新的思考?
吴:此间,我放大了近作的几个作品“局部”。这是我自学的“课徒稿”,以探讨如下问题:一、回到传统深处来看,面对十分完整的传统中国绘画体系,面对近乎完美传统水墨精品,我们除了赞美、临摹,甚至用“素描”来“改造”它,或者无知地为了某些目的,回避、以致无视它。还能做什么?二、过去的完美不是当代的真实! 面对“真实”的讨论,面对现今的艺术创作,我等忘却了“传统是变”,局促不前,恐惧何来?这是个认识问题,还是个心理问题?如此这般,又如何解脱呢?如果言必称现代,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事中华水墨绘事,自然不妥。三、中国水墨的面貌独特、感人,能激发世界不同种族人们的共鸣,妙在意境、难在中国水墨特殊的艺术媒介里包含着难以掌控的“书画同源”等技术。所谓现代性不能只是扬弃传统程式化手法,或一味强化肌肉记忆,从反复临摹中找出路,更不是借西画来改造之。事水墨者当修身养性,要从心理上做好自我调整。前提是解决对中国文化的学习问题。为此,我们已经付出了几代人艰辛的代价!
法本无体 贵乎会通(局部)
库:中国传统精神重视人自身的生命存在,重视对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的发掘,这对您作品的影响?您如何看待其在当下和未来的意义?
吴:老庄哲学给了我自由;心性从此逍遥,有口饭吃,何必去被役使呢?别无他求,不就是画个画么?我教书多年,身边都是“70 后”、“80 后”、“90 后”,马上,“00 后”也要进办公室了!他们看懂了,我开心;他们喜欢了,我得意;他们要画,我不给。这就是我所谓之当下,或许有未来,还得心身健康。
库:一件好的艺术品,必然是一件秩序的杰作。您在创作中对秩序如何考虑与把握?在个体的创作过程中的秩序,应如何与自然秩序相协调?
吴:常言道:相由心生。古人提炼出皴法来写山水,用散点透视写空间。自然的秩序已经变成了纸上的二维艺术言语。我本人就受益于这些有意思的东西。中国人就用不着步“立体派”之后尘;中国的书写艺术,激情四射,天生个个就是“表现主义”艺术家。我等是天人合一的传承者!至于协调就不用着意而为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