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4786155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策划

《库艺术》第64期:过程与偶发-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方法论构建

作者:《库艺术》学术研究部 日期:2019-10-30 点击:2383

所有的传统艺术都具有标准、意图、符号系统和审美方式的固定性和不可动摇性,有的只是具体手法的因人而异。这种“异”在当时看来可能石破天惊,但在今天回看可谓是“万变不离其宗”,比如塞尚之前的西方艺术和直至今天的中国书画艺术。在这其中所出现的“大师”,往往指的是那些极个别的天赋异禀,并不断将这种符号系统带向极致和完美的人物。


封面人物 刘彦湖 观国之光 7.2m × 7.2m 微喷 画布 2019


尚扬 白内障- 山 1309cm × 548cm × 15cm 综合材料 2018


自现代艺术以来,特别是在当代艺术阶段,对艺术的价值标准,终极诉求和问题意识的共识已然不复存在。艺术成为了被反思的对象,艺术及围绕艺术生效的场域遭到前所未有的怀疑甚至批判,艺术是权力,是体制,是神话,是疯癫,是你所认为的任何……有关艺术的共识几乎被完全打破,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问题和对世界、当下,历史的判断重新来界定艺术何为?绘画何为?唯一的共识,可能就是要在不断的创造中彰显个体的独立意识和自由价值。


李向明 废物系列之沉睡的代价之一 120cm × 540cm 碎瓦片、钢筋 2019

徐冰 蜻蜓之眼 剧照


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艺术固有社会功能属性的瓦解。除了记录和赞颂,艺术迫切地希望参与到对时代和人类的改造中来,它朝向所有的存在展开。艺术家不仅是艺术的制作者,也是艺术的命名者,艺术家自此有别于工匠,他们将创造性和独立性看作最需争取的权利,每个人都力图表达自己对世界、社会、科学、存在,道德等等各方面的个人见解,迥异的出发点和最终诉求也导致了艺术方法论的日趋多元化和个人化。


刘野 Book Painting No.18 (Barnett Newman.A Catalogue Raisonne.The Barnett Newman Foundation,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and London.2004) 40cm ×30cm 布面丙烯 2017

侯珊瑚 态象系列 TC1901 247cm x 123cm 纸本水墨 2019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原创性”神话已经失去意义。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或者说“灵感来源”,不仅是自然世界,更多是由技术、话语、符号、媒介所+构成的二手现实。我们不止用符号与媒介表达,我们也在媒介与符号中思考。解构、悬置、衍变、能指、所指、拼贴、还原……等等方式,无非是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媒介规训的同时,仍然力图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并能找到真诚的表达方式。面对某种符号或媒介,一个人通过何种方式将之转化为自己当下创造性的表达——不仅是结果——行为的动因、方式,步骤和取舍都在体现出他对艺术的理解、哲学观,精神境界和作为人的整体质量。


李禹焕 From Line 182cm × 227cm 布面油画 1982

王舒野 CCTV 大楼的时空裸体·即(97)162cm × 97cm 油彩 帆布 2015


方法论具有可说和不可说两面。“可说”的一面,是指具体的观念指向和方法步骤;“不可说”指的是艺术家下意识、潜意识的行为模式,或者在过程中遇到意外或不可控因素时艺术家全然真实的面对。事实上,随意地漫无目的往往不能称之为自由,在某种方法论指导下渗透出的无处不在的偶发,甚或错误,反而更能让人意识到“不确定性”的存在。因此,强调方法论的艺术家,有时恰恰不是在强调“控制”,而是在强调“偶发”;不是关注结果,而是关注过程。


雷双 “有光系列”四联 146cm × 520cm 丙烯 油彩 2018-2019

郭志刚 千秋·舟 300cm × 800cm 布面油画 2018

唐勇 土地2 380cm × 300cm× 300cm 树、工业纤维、x光片、黑线、树脂2016


如上所述,通过对一位艺术家的“方法论”的追溯与还原,事实上可以使我们尽可能的看到一个人涵盖生活、艺术与个性的全部。但这需要我们去一层层的剖析与发现,用语言去追踪,发明词汇去定义,将被忽略的蛛丝马迹串联并明确其指向。艺术是一个谜,如果我们想从中找到谜底,就要尽可能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剖析其始作俑者,对其进行“盘问”,并从他嘴中蹦出的诸多词语组织中敏锐发现其隐约闪烁的真意。正如哲人所说,只有知道什么是可说的,才能知道什么不可说。


吴益文 BJSY-E1-1 50cm ×50cm 综合材料 2019


盛天泓 雷公和陈老莲的头陀 60cm × 50cm 布面油画 2013


钟健逐渐被抹去的记忆 50cm ×50cm 综合材料2018


特别附赠

别册:“余白”与“无差别观看”——李禹焕、王舒野对谈录》

李禹焕先生深居简出,难得接受采访,更遑论如此篇幅的深谈。此次在与王舒野先生的长谈中,他就外界对“物派”的一些误解进行了澄清,并与王舒野先生就相互的艺术、哲学观点进行讨论,大致勾勒出他的艺术主张和对现当代艺术、东方文化、水墨等问题最新的认识与看法。因为二人的朋友关系,在艺术上又相互欣赏,因此交谈十分顺畅,时时相互启发,灵感迭出,这是一般的采访所不具备的。

这次谈话最终形成万字长文,经王舒野先生依照日文详细比对,翻译严谨,遣词准确,由《库艺术》单印成册,并将附于《库艺术》第64期专题“过程与偶发——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方法论构建”中同步发售。



特别推荐

聚焦“青年极简”

“极简主义”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潮流的集大成者,提供了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全新的审美形式,并启发了后来装置、观念艺术的出现。它既提供了一种源于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视觉经验,同时也与西方哲学、逻辑思辨的理性传统有着密切联系。

在中国,“极简主义”从未真正成为一种艺术潮流,甚至不如在设计、建筑领域所占据的重要位置。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九零后、二千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能够去到海外留学,出国访问,他们对于极简主义美学有了更多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同时也更少文化与地域意识的负担,因此在他们中间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与极简主义美学理念有关的创作之中。

“青年极简”中所选拔、推荐的艺术家们个案,并不属于某一特定流派与观念,但他们都吸取了极简主义美学的某些方面,并与自己的独特经验和个人观念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视觉特征。他们的数量和质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要丰富,这正在构成一种全新的艺术现象。


“特别推荐:青年极简”板块部分内页展示

分享到:

上一条:一即一切 | 吴益文艺术作品展”于北京光语美术馆开幕

下一条:《库艺术》第63期:传统精神回归的先锋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