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璜生:边界/空间
Wang Huangsheng: Boundary/Space
总策划:周旭君
Producer: Zhou Xujun
策展人:巫鸿
Curator: Wu Hung
研讨会主持:巫鸿 郭晓彦
Seminar managers: Wu Hung, Guo Xiaoyan
主办:中国民生银行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Organizers:
China Minsheng Bank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CAFA Art Museum
协办:北京民生文化基金会
Co-organizer: Beijng Minsheng Foundation for Arts and Culture
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二展厅
Date: 2017/08/10-09/09
Venue: Beijing Minsheng Art Museum Hall 2
支持机构:北京正和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香港3812画廊
Supporters:
Beijing ZHC 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
3812 Gallery, Hong Kong
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主办,北京民生文化基金会协办,著名美术史论家巫鸿教授策划的“王璜生:边界 / 空间 ”展,将于北京时间2017年8月10日(星期四)下午3点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9月9日。
此次展览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的最新成果,汇集了艺术家近几年的主要艺术创作,包含《游·象》、《线象》、《痕·象》、《箴象》和《墙》等系列的创作,以及针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空间,因势而造的《界》、《缠2》、《溢光》、《隔空2》等数件大型装置影像作品。目前展览已经进入紧张的布展阶段。
此次展览主题来自艺术家对“边界 / 空间”问题的不断追问。边界作为界限,既包含着对既有规则的怀疑与思想观念的对立冲突,同时它也是领土、意识形态等一切历史的和权力话语的外在彰显。而空间问题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被一分为二:一方面是艺术家持久以来的对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去感官化”的关注与反思,另一方面是从架上到装置,从二维平面的点线到三维空间视觉的转化与探索。策展人巫鸿认为,“‘踰界’既诱人又隐藏危险,因为任何边界总是被习俗和常规把守,因为边界本身就是一个拒绝安全感的地带。王璜生的作品因其连绵流动的线条而富于诗意的抒情,但也通过流动的不稳定性激发出心理的紧张和对转化的焦虑。这种紧张和焦虑被一些关键细节放大,使抽象的线成为对历史记忆和现实政治的隐喻”,而“王璜生的抽象艺术因此总是具体和实在的,既从观念的反思中也从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怀中获得生命”。
多年来,王璜生作为一名艺术家、美术馆管理者、博物馆和艺术史研究学者,有着多重的身份。他的艺术创作,往往夹杂着传统文人的品性修养与突破自我的独立不羁精神,以及现代知识分子对文化、现实及历史议题的深刻关注和介入态度,使其艺术创作不再是对高雅文化和视觉愉悦表征的调用,而是通过对文化记忆的重建,重新审视全球背景下政治与多元文化的现实,并让人们对当下现实的某些僭越行为有所警惕。
王璜生曾在国内外多家文化机构及美术馆举办个展,作品为英国牛津大学阿斯莫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收藏。并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和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团结之星骑士勋章”。王璜生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览开幕当天,还将举行学术研讨会。由策展人巫鸿、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担任研讨会主持,参加研讨的嘉宾有范迪安、 尹吉男、吴亮、冯原、舒可文、朱青生、汪民安等专家学者。
本次展览同时得到了北京正和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香港3812画廊等机构的支持。
巫鸿 策展人语:
《王璜生:边界/空间》
文_巫鸿
“边界”无所不在。此地与彼地、此时与彼时、现实与想望、安全与探险之间,总有可见与不可见的边界。突破边界是引进任何科学、文化、社会革新的先决条件,也是“当代艺术”最广泛的定义。这是因为真正的当代艺术总是立足于现下瞬间去探索超出经验领域的未来,它赋予自己的使命总是突破现存的视觉语言和观念的边界,去开拓艺术表现中的新的空间。
王璜生的艺术实验充满对边界与空间的探寻和质问。如果说“边界”的传统含义离不开线性界限的意象,王璜生的线画和线的装置则通过打破这种意象显示出线与空间互动转化的新的可能,从而成为对视觉艺术当代性的一种表述。
在一个最基本的层面上,他的作品中无处不在的线条----这是他从中国古典艺术接受的一份丰厚礼物----被赋予强烈的空间性甚至成为空间的内在构成因素。不论是在二维的《痕象》和《游象》还是在三维的《缠》、《界》、《溢光》和《隔空》里,水墨、拓印和金属的线条盘旋缠绕,犹如活物般营造和转化着空间。这些营造和转化消解了“线”的两个传统意义----或做为艺术表现的本体或做为描摹形象的手段。线因此既摆脱了“笔墨”概念中的自我边界,也不再服务于因物象形的“轮廓”或“体积”等实用目的,而是在自发的生成和游动中不断重新定义空间,同时也在对空间的重新定义中不断消解和转化自己。
“踰界”既诱人又隐藏危险,因为任何边界总是被习俗和常规把守,因为边界本身就是一个拒绝安全感的地带。王璜生的作品因其连绵流动的线条而富于诗意的抒情,但也通过流动的不稳定性激发出心理的紧张和对转化的焦虑。这种紧张和焦虑被一些关键细节放大,使抽象的线成为对历史记忆和现实政治的隐喻。当盘旋游动的线条化为带刺的铁丝网和蒺藜,它们优雅的流动同时在刺痛着观众的感知。我们想到历史上的偷渡者和现实中背井离乡的难民,都是为了闪烁的希望而经历踰界的危险,为求生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当铁丝网被烧灼再包扎以纱布绷带,当沾上红色和黑色的绷带在新闻纸上拓印,我们想到踰界造成的伤害以及疗伤的希望。当铁丝网对照以虚无的玻璃并化为投影,我们想到人类的脆弱以及现实和幻想之间的转移。王璜生的抽象艺术因此总是具体和实在的,既从观念的反思中也从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怀中获得生命。
2017年7月于北京
作品简介
游·象 系列25,纸本水墨,365×145cm,2011年
“游·象”系列,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为”,与当代文化及人类终极理想的“自由”之间构建通道。“修为”即修养、品性、意境、技巧的综合体现,其中包括控制与自我控制;而“自由”即无为、自在、无边、独立不羁,更在于追求突破控制,而达到精神的自在。在这看似矛盾的两端之间,恰恰可能是人生、生命、工作、艺术的张力和意思之所在。
——王璜生
线象·《南方周末》2013.1.10,报纸水墨,69.5×54cm,2013年
王璜生在“线象”系列作品所选择的方式,是将现成品报纸媒体进行“处理”。这些报纸都是伴随着我们关注社会,了解现实信息资源,并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看与被看位置的位移,自然对具有“影响的焦虑”图像有所凭附。旋转的线条、笔触、色斑覆盖在原有的图文之上。这种对原文本的“介入”,意味着主动的改变,观者必须绕过他的笔道儿,才能窥见原本的“真相”。 但吊诡的是报纸媒体的内容未必是客观的,那么如何选择“原图”和“笔道儿”就是他主观、人为把握的“介入”结果,使这些被“介入”的作品,将两种图像予以纠缠与掩盖,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遣词空间,是在“互为图像”的关系上对原有创作意识和表述方式的再处理,抑或也是一种“新叙事”或“反叙事”尝试。
——冯博一
墙20170603,纸本水墨拓印,123×123cm,2017年
纱布、绑带及拓印的方式是我这个阶段创作和表达的一种尝试,人与人的隔阂和自我保护所形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墙”,在我的作品中,由一条条纱布的印痕组成,隐喻着伤害、痛感、隔离、流血、呵护、疗伤等,而纱布拓印本身的肌理特质及墨色深浅干湿的表现效果,构成了内涵丰富而具有力量的视觉表达。我力图用尺度较大的画面,与微妙细致的拓印痕迹包括纱线散乱的印痕,追求视觉与心理两重层面的体验性表现。
——王璜生
痕·象161020,纸本水墨拓印,69×69cm,2016年
《痕·象》系列是我2016年的新创作,它与我之前的《缠》作品有关,在《缠》这一装置作品中,我应用纱布绷带包扎缠绕铁丝网,包扎的行为过程也成为了一件行为录像作品;而在“痕·象”系列作品中,纱布绷带线头的印痕与水墨的渲染,及与报纸、宣纸之间的现实和文化信息等,构成了对伤害与保护、修复与升华等的隐喻。细腻、脆弱、敏感的印痕,与画面纵横恣肆流动的线条块面及墨团水点,形成丰富而微妙的对比性语言。这一些无不流露着我对现实与生命的一种特别关注和关怀。
——王璜生
箴象17020402,纸本水墨拓印,35×35cm,2017年
《箴象》系列是我2017年的最新创作,有感于我们所处的当下世界,到处充满着伤害、不安、焦虑、痛苦、动荡等,如难民及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战争与准战争,冲突与准冲突;区域与全球、左派与右派、贫穷与疾病、经济与危机等等的问题,我们生存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地球上。我从新的角度和方式,应用纱布这一有特殊意味的媒材,之前使用它来包扎铁丝网等,这次,我用纱布蘸上红色进行拓印,想表达一种伤害与赎罪的复杂情感。在画面上,还抄录了一些《圣经》关于人类自我反思的箴言。当然,我希望在艺术形式与视觉表达方面有某种新的感觉和冲击力。
——王璜生
《隔空》(装置影像 ),铁丝网、布幕、灯光 ,尺寸可变,2013年
在生命与现实中,总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和落差。当观赏着游动而充满水墨诗意的光影,被转换为直面芒刺蒺藜的铁丝网时,这样视觉和感知上的冲突,也许会带来更丰富的感悟。
——王璜生
《缠》(装置、影像,铁丝网、纱布),铁丝、纱布、风、火,尺寸可变,2014年
当我用纱布轻轻地缠绕着铁丝网,手与身体与这蒺藜芒刺相接触,纱布在缠绕包扎中不断被扎破被撕裂,同时还被火灼烧着,这时,自己为这样的过程而深深触动和感动。而当微微的风吹动凄美的纱布飘散在铁丝网间,或强劲的鼓风机吹起纱布撒向空中,也许,可能会产生一种包扎、癒疗与伤害、疼痛相杂糅冲突的矛盾与张力。
——王璜生
《谈话》(装置),树脂、铁丝,90×90×55cm×2,2014年
我一直在思考舒适和尖厉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会现实,表面上看,比以前好很多,也似乎舒适多了,但是,又有好多东西很纠结很揪心,说不清楚,这种感觉一直很强烈;而从艺术本身的角度来说,我希望做出一种东西,看起来很平常,但是里面要有转换,从视觉到触觉、从感受到思维等。比如做这个沙发作品--《谈话》,沙发本身跟舒适有关,看起来很简单,很舒服,很日常化,但其实它冷冷的黑黑的硬硬的质感,而且透明的,显露出内里的尖利铁丝网。这使人在视觉和感受上产生强烈冲突。而“谈话”的命名也很平常,似乎是我们日常中经常做的一件事,但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谈话”就如“喝咖啡”一样,是有特定而模糊的涵义的,在这样特定而模糊的涵义背后,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经验和感受。
——王璜生
艺术家简介
王璜生
美术学博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为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等。
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在中国北京、广州、上海、苏州、南京、武汉、杭州、台湾、香港,及德国柏林、海德堡,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等地美术馆及画廊举办过个人展览。
美术作品为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意大利曼托瓦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德国霍夫曼收藏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收藏。
出版有《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等专著多种,及《天地·悠然》、《后雅兴》、《无边》、《游·刃》、《碌碌而为》、《谜园》等个人画集、展览图录十余种。
曾任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创办和策划“广州三年展”、“广州摄影双年展”、“CAFAM 双年展”和“CAFAM未来展”,“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策划“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文献展”、“中国人本 · 纪实在当代”、“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等大型展览。
策展人简介
巫鸿
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支持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0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