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4786155
 
您的位置: 首页 > 精彩展讯

众家评述 | 杨佴旻——水墨语言的开创者

作者:库艺术新媒体部 日期:2018-03-28 点击:2133

2018321日,“走向现代——杨佴旻水墨画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展厅揭幕,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承办。举办“走向现代——杨佴旻水墨画展”,意在与广大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切磋交流,引出中国传统绘画走向现代、融入当下生活的学术话题,希望对中国画的当代转型有所探讨与推动。

艺术家杨佴旻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主持开幕式,他谈到:在杨佴旻的画面中,我没有发现有多少墨色,也没有发现原来中国画的线条。他对结构、透视、色彩等方面的运用,也不完全按照西方的原则来做。我觉得他作品最重要的是——他艺术的表达非常的准确,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其画面带有一种独特性,无论把它放在西方,还是东方的绘画领域内,都能让人一眼认出来,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讲是不容易做到的,这可能是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一生的追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最重要一点就是选择最佳的方式。他的人生经历丰富,艺术表达也是非常准确,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主持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陶咏白担任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她对杨佴旻的绘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谈到:“我和杨佴旻认识已经二十一年,从97年见到他的作品图片,眼睛一亮,惊喜,中国画竟然可以像油画那样画得色彩这么丰富美丽。正是在李小山发表《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了》文章后,失望、丧气。新文人画风靡一时,但没有给人带来新气象,南方也开始《实验水墨画》探索。看到杨佴旻的画那么恬静、优雅、温馨,那么美,兼有西画的格体和中国绘画的神韵,在中西艺术的交融中,做得那么完美,完全颠覆了对中国画审美视觉经验。从他的艺术中看到希望。杨佴旻很成功地把色彩和水墨融合在一起,在宣纸上发展出了无限的可能性和表现性。杨佴旻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一套全面、系统的色彩水墨技法。他在宣纸上做出的这些成就,是中国以前没有的,这带有一种超越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陶咏白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谈到:“在佴旻的画中,我感受到他作为艺术家的学养修为和一种怀抱,他的作品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向内看,同时又借助于外而诉诸于内的一种精神上的传达。尤其是他在色彩的这种精微感,把中国画的色彩与西方色彩的一些元素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他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对当今这个时代来讲非常清晰、非常鲜明,具有一种优美又宏大的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连辑院长出席开幕式,他谈到:“杨佴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水墨画的绘画观念与艺术精神的基础上,从时代出发,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与大胆创新,尝试了一种新型的“色彩水墨”绘画技法。在此意义上,杨佴旻可谓是传统水墨画现代化转型之艺术苦旅中的探索者、创新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连辑院长致辞

参加开幕式的还有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原山西省军区司令刘云海少将,美术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学教授皮道坚,美术理论家、艺术家邓平祥,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赵建成,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桑火尧,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尹毅教授,美术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张剑,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边巍,美国南印地安纳大学副教授庞琳,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翟晶,《收藏》杂志总编季英伦,艺术家朱岚等专家学者和领导。

开幕式大合照

开幕式后,连辑、田黎明、桑火尧、尹毅、陶咏白、皮道坚、邓平祥、郑工、张剑、边巍、庞琳、翟晶、朱岚、杨佴旻等领导和专家,参加了“走向现代——杨佴旻水墨画展”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陶咏白先生主持。

“走向现代——杨佴旻水墨画展”学术研讨会

现场回顾

陶咏白

杨佴旻的绘画在国际、国内的影响都得到了相当的肯定,这种奇迹是怎么发生的?从小他对《芥子园》烂熟于心,而且他的版画、油画、雕塑也有很高的造诣,涉猎广泛。他的绘画集东西艺术之大成,在其国际视野下,他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画不能把陈旧当独特,不能让不思进取成为中国画坛的常态。”有了这种文化的自觉,他选择“复古开今”的革新之路。延续走林风眠、吴冠中的“融和中西”的改革创新之路,由此开创了一种新的水墨类型。其创新精神,体现了一个中国水墨艺术家的自信和文化自觉。

皮道坚

杨佴旻是一位集大成的美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吴道子就是一个集大成的画家,他把前代所有的艺术语言、表现技法的创造都成功地结合起来;在我看来,杨佴旻不仅限于东方绘画,他是一个集“东西方绘画”于大成的艺术家。他是在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能出现,他非常自由地穿行在东西方文化之间。

尹毅

在现代水墨绘画里,刘国松先生倡导不要加入具象的人、事、物,因为加了人,境界就小了;加了树,就不协调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没有画出那种境界和协调,是因为没画好。在这方面,杨佴旻比较开明、大胆,他表达的物象、题材、内容很广泛,生活中的所有东西他都可以画进去,这也是对一个画种的不断优化和多元化。

邓平祥

在这个时代现代绘画的探索中,杨佴旻是一个有新成果的画家。他绘画中值得关注的——在深沉、沉静中到达了一种静默的感觉,其实“默”已经有高大感,这证明他的格局比较大,在他内心中有一种崇高的存在,这种哲学或美学的境界非常重要和可贵。

郑工

在杨佴旻的绘画中,他把某种东西提起来,然后到你这里放下,这是一个推移的过程。这种“推移”是到观赏者这里被落实,它是一种“境与意”的推移与展开。它是向个体性开放的,向人的经验层面开放,所以他的画——画中有诗,韵致就从这里慢慢呈现出来。

连辑

作为一位有学术理想的画家,杨佴旻始终注重传统与当下、历史与时代的衔接融合。他尊古但不泥古,在营造传统绘画意境之美的同时,积极探讨传统绘画的当代表达问题,尝试消弭传统国画与现代审美之间的隔阂和距离感,探索如何让传统美术更具时代气息,更能当代表达,积极推动传统绘画走进当代普通大众的审美视野和日常生活。

田黎明

杨佴旻把色彩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儒雅,这是一个学者对自然,对自己身边的生活,对平常生活常态有所思考、提炼凝练的一种诗意。而在画面的背后,有一种中国内在的刚毅精神贮存其中。所以我觉得他的绘画是一种向内的,是一种非常富有诗意的,而且是传达的当代人的气息。佴旻是当代非常优秀的一位探索者,也是中国画色彩的先行者。

桑火尧

杨佴旻的展览体现了——艺术家创作观念的时代性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时代性的精神现在中国画的创作发展到一个瓶颈期,但杨佴旻在此时开创了中国画创作的一个新视角,这种水墨性的创新对于当下非常重要。

朱岚

杨佴旻通过自己独特、深沉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其画面中一种朦胧、含蓄之感,这种感觉达到一种丰富状态。这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这为后来者开拓了一条带有新的可能性的道路。

研讨会现场

杨佴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水墨画的绘画观念与艺术精神的基础上,从时代出发,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与大胆创新,尝试了一种新型“色彩水墨”绘画技法。在此意义上,杨佴旻可谓传统水墨画现代化转型之艺术苦旅中的探索者、创新者。他在传统水墨画上持续探索中西方绘画的艺术融合、历史与时代的融合、墨与色的融合。细细品读杨佴旻的色彩水墨画,笔墨气韵生动,设色丰富和谐,笔下的人物景观更是鲜活生动,无论是自然山川,还是日常静物,皆被其表现地富有节奏与韵致,生气自然灌注其中,既有西方绘画的写实之美,又具中国水墨画的写意之美。

展览现场

在“走向现代——杨佴旻水墨画展”开幕之际,库艺术专访到艺术家杨佴旻,我们一起听他谈谈他对艺术的深入见解和独特思考。

库艺术=库:对传统水墨的转化,很多人喜欢谈“当代”,但您这次展览名用的是“走向现代”,这是否是对当代的一个质疑?

杨佴旻=杨:中国水墨画的发展,目前整体还处于古典范畴,还没有进入现代;而当代意味着后现代,到了后现代,艺术的材料属性其实不重要,因为我们从没说过油画后现代或雕塑后现代,所以也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后现代水墨。但是现在中国无论做什么,即便它是外来样式的艺术,比如装置、行为等,都喜欢打上一个“水墨”的标签,这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任何标签往往会成为制约因素。以人性为本源,创作出好的作品,才是一个艺术家的终极追求。

库:您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单纯而简单的气质,不同于人们往往喜欢做的“加法”,这对当今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境遇极具意义。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这种选择?这是否也与您自身的心性有关?

杨:单纯或纯粹性,是我的作品的一向追求。我追求的是整体的单纯、局部的丰富,所以我作品中的单纯不意味着简单;而反观我创作或生活的状态,我倒极力追求一种简单。

我们生存的世界以及人类的历史往往看似风云变幻谲,似乎很复杂;但实际上,当我们站在人的角度去看这些,包括社会的形态以及人的行为,又是那么的简单——无非就是人类的期待、希望或人类的欲望。

库:您通过对日常生活或场景的关注和描绘,赋予其一种“当下”的存在感。您如何看待物与我之间的关系?

杨:就艺术创作而言,不论是写实、抽象、超现实等等,都是我们对日常生活、一草一木,甚至是最平常事物的一种呈现,这种呈现形式不一定具体。不论人处于什么样的思想状态下,或带有什么样的愿望,他都是生存在当下,离不开当下。我们不可能穿越到未来,也不可能穿越到过去。人和物之间是共生共存的一种关系,而且人何尝不是物的一种?

库:您的作品让人想到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您如何从自然或平凡的生活中,获得诗意的“领悟”与“体验”?

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其实是自我心性的一种表达;追求诗意的生活,则是人类整体的期望。但“诗意”又不是单一的,它包涵多个层面,比如浪漫、悲壮、梦幻。我作品中所表达的诗意,呈现出的是一种美好,这包涵着我的心性和我的艺术追求。

我们生存的世界其实有很多黑暗、欺骗、暴力、血腥等,当然这些因素自古以来就存在,但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不想过多描写这些灰暗面。作品中对暴力、血腥、色情等元素描写,似乎更能加深人们对画面的深刻记忆;但我不想在画面里做这样的表达,所以我选择一种美好的诗意。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召唤人们对美的向往,因为在人类的灵魂深层,有时会被灰尘掩盖,而美好会触动、点亮人的内心。

库:您的水墨作品,从表面形式上看与传统绘画截然不同,但作品所表现的境界,却又有着东方的审美和文化精髓。您是如何做到的?

杨:我的作品必然要从形式上和传统拉开距离,我可是当下人;但在精神层面,我追求的则是东方审美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我们从形式上融入世界,因为我们需要贡献与世界,但这贡献又是中国人,那印迹永远都会烙在那里。中国传统水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在漫长岁月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模式化的东西。但艺术的本质是创新,是不停地往前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依旧用原来的方式去表现,就是用过往框住当下,这有悖于艺术的发展规律。

艺术家不是工匠,而是创造者,所以我们必须要呈现出当下的自身面貌。在很多人看来,当下中国画家似乎缺少一种创造力,其实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思想包袱太深重,一旦放下,就有无限的可能。

作品欣赏

原野 69.8x45.5cm 纸本设色 2017年

莲池 69x69cm 纸本设色 2017年

花与果 69x69cm 纸本设色 2017年

五月的楼兰 145cm×367cm 纸本设色 2016年

盛开的水仙花 纸本设色 2016年

良乡十月 69×67cm 纸本设色 2010年

无尽太行 120X120cm 纸本设色 2008年

太行秋色 115×80cm 纸本设色 2006年

三月 67.9X57.9cm 纸本设色 2005年

途 75×62cm 纸本设色 2003年

远方 138cm×150cm 纸本设色 2000年

黑色的台布 纸本设色 1999年

走向现代:杨佴旻水墨画展及学术研讨会

策  划:谭平

学术主持:陶咏白、刘伟冬

主 办:中国艺术研究院

承 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

时 间:2018年3月20至30日

地 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展厅(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楼展厅(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分享到:

上一条:踏春 | 瞿倩梅个展圆满开幕

下一条:伊夫·克莱因 | 表达这种感觉,不用解释,也无需语言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