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4786155
 
您的位置: 首页 > 个案研究 > 改变的力量

改变的力量 | 胡赤骏 :“芸芸众生中,我探寻着自己的方向”

作者:库艺术学术研究部 日期:2019-01-28 点击:1418

胡赤骏

HU CHIJUN

走进自然,跟在画室的感觉不同,胡赤骏早年将自己放逐到野外,选择直面自然的生活方式,这给了他重新体验生活的机会。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观念,之后又通过画面将其呈现,但他的创作又不止于二维平面空间,而是将其转变为三维的雕塑、建筑等。在他看来,艺术不应有媒介、材料的限制,它们是一脉相通的,都是其表达观念和内心的一种方式。

胡赤骏 晨曦 79cm×54cm 纸本水彩 2018

“芸芸众生中,我探寻着自己的方向”

采访人_ 于丽娜

库艺术= 库:您的作品都跟“湖庐”有关,跟它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关。这片自然如何吸引你?

胡赤骏= 胡:我在上世纪90 年代,第一次来到这里,当时这里还很原始,是当年广州知青种植油茶果的山林,后来荒废,自然景观让人感觉震撼。走进这片荒无人烟的山区,跟呆在城市画室里的感觉完全不同,你会全身心地沉浸于这种空气清新、天然、质朴的世界里。参天大树、流溪湖畔、光辉落日、云雾缭绕……这些美妙的景色能唤起我儿时的记忆。你可以嗅到树林散发的气味,还能遇到一些野生的昆虫、蛇、猫头鹰、野猪等闯入到你自以为安全的空间,身处野外环境让人感觉新鲜刺激。我早年学的是油画专业,我们被教导在一快白色的画布上,用颜料去塑造、去构图……和大部分艺术家一样,被束缚于文本、资料里,一直在画册、网络资讯、形式语言里转悠,很少顾及到艺术与自然生活的关系。可是当我直面一片荒山野岭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习。尤其当我下决心必须在这片山林呆下去,要在这展开自己的生活,这不但需要一番勇气,还需要有足够的好奇心。我肯定当初的确是以一个艺术工作者的眼光去感受了眼前的一切视觉的美好。记得当初第一次在当地请二位林场职工用廉刀和锄头在前面荆棘丛中开路,脚踏着齐人高的茅草进山,我印象最深的是松树林里枯枝腐叶与负氧离子混合出来略带潮湿的气味,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在你面前推开了一块巨大的画布,你可以运用你所有的想像力去审视这片土地。你可用的媒介工具有可能会让你感到陌生:廉刀锄头、扁担箩筐、铁船鱼网,置身在这种环境中,我意识到绘画那些事儿根本支撑不住我在这呆下来的愿望,我不得不将绘画专业的那点事儿暂时搁置一边,而是思考——如何在这地方真实地呆下来?没有电、没有水,到处都是蚊虫鼠蚁,怎么办?

胡赤骏 《真的是你吗?》作品方案

以前虽然经常在外写生,但是真正在野外环境中生存下来,会直面很多具体的事情,这时你要思考很多“好玩”的问题,并重新开始体验这全新的生活。这里的景观的美好和生活条件的匮乏实际上特别吸引我,因为这打破了我原来对艺术以及其它很多事情固有的看法,因为没有人教你如何在野外生存。幸好我们是从事视觉艺术的,所以生活再艰苦我总会显得有一些浪漫。生活每天会给你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开山挖路,如何寻找水源、引水、蓄水、微型水利发电、太阳能利用、污水处理、如何预防蛇虫鼠蚁、如何防治山里的潮湿环境与障气、如何防火。

马与叶茜蛾、湖庐蓝蝉的合成方案

库:您其实强调了生活,您的创作跟在这片自然中的生活有关。能否谈谈身居其中的生活感受?

胡:生存在野外,会让很多人惧怕,迷信有鬼神的出没,但对于真正喜欢这里的人来说,感受就不一样了。我长期呆在这里与初来的人的反应形成了一个对比,我不仅能观察自然,还可以观察其他人的反应,很有趣。

我孩子现在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我从没教过她一天画画,我不希望过早地影响她感知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她需要从小在这片自然中玩耍、经历、愉快地成长……这里的自然氛围带给她直接而真切的体验与感受,她后来自然而然地喜欢上绘画的表达方式,这里开启了她智性的成长,慢慢建立起她对于艺术的本体意识。通过观察孩子成长的经历,我认为自然生活是一个特别好的教育途径。现在城里的生活被严重异化,远离生活的本源、离自然很远。大家生活在城市的水泥盒子里,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空间,通过互联网能得到一切,唯独缺乏对自然生活的真实感受,他们不知道湖水不能潮起潮落、蚊子会因时辰和光亮而定时出没、养鹅能驱赶毒蛇,更没有在农村烤番薯、抓田鸡的经历,人们因为贪图方便而失去了动手享受大自然的生活能力。

湖庐双马 季节互动雕塑 2016

库:您对自然有着真实而深切的感受,仿佛万事万物都是有灵的。

胡:万物都是有气场的,但首先得是——人有灵。在野外,随着季节的变化你能闻到不同的气味从不同的方向来,一片林子、一棵松树、一阵山风,所有的一切都带有自己的情绪。通过对自然的体察,你会慢慢拥有一种经验,知道今年冬天是否干旱?雨季是否有暴雨和山洪?在没有光线干扰的夜空,你可以看见星星,古人就是通过观测星系,来了解气侯的可能性。自然无时无刻,都在向你传递秘密。

胡赤骏 真的是你吗?(泡马) 180cm×210cm 装置 2017

库:您喜欢直接和自然接触,有没有考虑置身于另一种异域景观,通过旅行进行创作?

胡:考虑过,但我这里会有很多具体的事务要做,比如请的有助手、管家和工人等,必须要管理一些事,也就被这个地方拴住了。我可以到处写生,但这种走马观花的体验与长久、真切地在某处生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短暂的停留让你无法深入了解该地的故事与历史,我所在的这片山地,在抗日战争时有很多战壕,我可以挖出很多子弹;这些我都在组织我的团队慢慢在考证这湖面以下1958 年建坝蓄水淹没以前的历史。

这里有无数内容吸引我,很多松树因为气候变暖,松线虫病,慢慢就枯黄、死掉,然后林业局就会锯掉,我一般都是趁它死之前,赶紧给它画一张,做一个纪念。其实你跟一棵树时间长了,有感情了,也能把它当成肖像来画,信息量就大。

马背上的苔藓山和水面下马身的水平色带

水下的植物和彩鱼

库:您的艺术,除了绘画以外,还涉及到其他门类,比如雕塑、建筑,您怎么看待它们?

胡:不论绘画、雕塑、建筑等,不同的表现方式其实最终表现的都是自己内在的想法,所以我不会刻意去想所谓跨界的问题。但要在自然中生存下来,就得想办法建造一个适宜人居的建筑,我希望这个建筑能跟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在我看来,房子的造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与自然融合。在自然面前,人应该学会谦卑。我保留下周围的树,将房子隐蔽其中,并做好排水、防护,在这个过程中,会时时刻刻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深夜里的佛拉门戈 数码摄影 2011

库:请谈谈您创作的马,与我们以往在艺术史中看到的其他艺术家的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胡:我之前养过一匹马,也喜欢骑马,对马是一种纯粹的喜爱,几年前我是无任何目的地做了两匹马的模型。做好后,我把它们随意在湖庐放置了几年,后来发现可以将其安装到湖底正常水位线以下,作为季节、气象、时间、水位观测的参照物。很有意思的是,当水位上涨时,就把它们淹没掉;当水位下降时,它们又重新出现。每年五月二十多号时,如果它们被淹掉,就说明今年气候比较正常,如果没被淹掉,那冬季可能会干旱。这匹马跟其他艺术家所做的最大不同是,它摆放位置的不同,它不是在博物馆,也不是在公共场合,而是在野外,很少有人去看。但一些人得知此事,还会专门潜水去看,这里现在成为当地有名景点。有时它们没有露出水面,经过的渔船会不慎把马耳朵撞掉,当地人会潜水帮我找回来,再重新安上。这在最初设计这件作品时是预想不到的,它在不断地自然生长。

湖庐夜戏 数码摄影 2012

库:您还创作了一匹在鱼缸中的马,这带有什么构思?

胡:我把那两匹在野外水里的马的感觉做到鱼缸里,在马背上培养了青苔。从鱼的角度去观看,这匹马就是冰山水下的一部分;我又放了一只乌龟在其中,当它爬在马背上的青苔部分,从乌龟的角度去观看,这匹马又是一座山了。我还设计了一些喷雾,它给青苔提供潮湿的环境,所以这是一件生态作品。我原本还想在马的身上戳了许多洞,并在鱼缸里放一种能吃小鱼的鱼,而小鱼为了躲避可以游到马的身体里,这是我最初的构想。

我再说说马身上的彩色纹路,这跟我在野外抓的蝉有关。这种禅身上的颜色是黑和湖蓝的混合,像宝石一样,特别漂亮。我后来想着把它重合到马的身上去,这种关联是在很放松,想入非非的状态下做成的。

《莽草》胡赤骏运用夜拍手段, 让拍摄对象进行身份的转换来进行拍摄 数码摄影 2008 云雾

库:远离城市,多年在野外自然地生活,也让您更加体会到自由?

胡:待在荒郊野外,我觉得非常愉快,可以自己种菜,这种生活过一天不需要多少钱。在这种自由的状态下,我可以更加独立地做艺术,而独立性对于一个艺术家是最重要的。人的一生,时间有限,该做的事情要赶紧做。在我看来,重要的不是解决一些艺术问题,而是在面对生存环境时,你要立即动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通过多年的付出与行动,我慢慢营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环境,只有真实到了这里,到了现场,你才能真实感受它是什么样的。

我们天性里是有亲近自然的能力的。观看人类进化的历程,99.9% 的时间都是跟大自然待在一起,我们在近几十年里,生活已经被异化。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城里很鲜活,找到朋友很容易,可是人有时需要寻一份寂寞和孤独,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你才会发现自己的能量能聚集,你的精力不会被外界繁杂的信息分散,你才会寻找到自己的主线。

在物质并不丰盈的野外生活,你会觉得很亲切,空气特别好,水也特别好,晚上可能又特别恐怖……一个人在寂静里会想很多,这种状态是无与伦比的享受,在这种时刻——自我就凸显出来了,在芸芸众生中,你似乎也找到自己的方向。

云雾星空 数码摄影 2008

库:您应该深受佛教或老庄思想的影响?

胡:我没有专门去研读,可能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能慢慢体悟到这种状态和感觉,我永远怀着一颗好奇心,进入与自然对话的状态。

分享到:

上一条:改变的力量 | 曾梵志:在对图像有限破坏基础之上的新的叙事

下一条:改变的力量 | 刘舒亚 :崩塌后的理性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