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艾特尔
TIM EITEL
蒂姆·艾特尔的作品透露出一种带动观众进入作品进而产生思考的力量,艺术家的画作均来自于真实生活的目之所及,然而在画作中,任何有着具体特征或指向性的细节均难以被辨识,画面仿佛只是若干元素之间的构成关系,人物与空间的并置,个体与人群既依附又对抗的矛盾关系等……蒂姆·艾特尔的绘画虽是具象,却又具有极强的抽象和形而上意味,他的绘画将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揭开一个小角,让我们看到日常所见中所遗漏掉的那些难以命名的真实。
蒂姆·艾特尓 方格 210cm×190cm 布面油画 2018
“没有真正的‘写实’”
采访人_ 刘莺莺 翻译_ 林艾蒂
库艺术= 库:您目前的工作室在哪里?那里的所见所闻与您的创作有什么联系?
蒂姆·艾特尔= 蒂姆:我现在住在巴黎。我的作品总是和我所在的地方有关,搬到巴黎前我在纽约待过一段时间。不同的城市总是能带出不同的主题和特色,比如我在纽约时做了一个关于废弃物的系列作品,街边的垃圾袋或是流浪汉等,而如今在巴黎,我则更加关注一些艺术性的题材。
蒂姆·艾特尓 Paar 200 x 160 cm布面油画 2005
库:您通常的创作时间是怎么安排?
蒂姆:我一周有六天时间工作,早上我会阅读、发邮件、处理事务之类,下午2 点到8 点有6 个小时在工作室创作,然后回家。同时,我认为在工作室外的时间也很重要,因为可以获取灵感,同时去思考绘画创作的问题。
《摄影》中身着红色连衣裙女子的原型,源于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学院交流期间拍下的照片 摄影:杨灏
库: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表达“孤立”这一主题的?
蒂姆:我认为“孤立”是一个很形式化的词汇,比如画面上一个孤立的物件或人,但我更想表达的是一种氛围,一个沉静的状态。同时这也是一种使人专注的方式,比如说在一个空间里有一大群人,他们形成一个很大的集体,如果他们同时发出声音,你很难听到他们要表达什么。但如果对象是单独的个体,你就能专注聆听一个声音,进而感知到更多。
蒂姆·艾特尓 Feuer 190 x 290 cm布面油画 2005
库:弗里德里希曾强调他画的重点并不是肖像,而是自然景物中宗教式神圣的光,在他大量自然景物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带有人物背影的作品,似乎直接将观众引入到画中人物所面对的风景和光线之中,他有意识的引导观者来面对其作品中的神圣之光,近乎一种形而上的表达。您的画中也常常出现人物背影,是否也是受到弗里德里希的启发?您的画中的光源很多是一种人造的、碎片式的冷光,充满现代的疏离感,这是否是您对当下社会环境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隐喻?
蒂姆:弗里德里希画里所描绘的光和自然是来自于神的,但对于我和我的时代而言,对环境则抱持着一种新的看法。画面中的光影和建筑场景都是人为的产物,环境中的人物与观众都是一样背对的姿势,所以观众在观看时会联想到自己所处在相似的环境之中,形成一个循环的结果,意识到关于自身存在的问题。
蒂姆·艾特尓 容器 210cm×300cm 布面油画 2004
库:这次在佩斯的展览中全都是油画,您之前有很多作品也使用丙烯,这是为什么?
蒂姆:2005 年以前的早期作品我经常会将油画和丙烯一起使用,丙烯用在平面的部分,油画用来描绘人物。但是后来我觉得丙烯还是太扁平了,希望用油画来制造更多的层次。我在学的过程中还使用蛋彩,但最后也放弃使用这个方法,因为它太脆弱,在画布上甚至会碎裂。
库:您有很多20cm×30cm 的小画,在创作时画幅的尺寸大小您是如何选择的?
蒂姆:我认为尺寸的大小会直接影响观者与画作之间的关系。比如说,较大尺幅的作品呈现出来的就是空间的延伸,由于画中的人物与真实人物尺寸一样,观者在画前就会有种浸入式的体验。大尺幅的绘画也可以从更远的地方观看。小画则会与观众形成比较亲密的对话,你必须很靠近的观看,去发现画中那小小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尺寸的选择取决于母题的变化和直观的感受。
展览现场
库:你是否有意识的设计画中人物的身份来服务于主题?
蒂姆:我在日常观察中会引发对某些事物的兴趣,有了某个想法以后就会执行,执行中会一步步的修改和思考。人物不是随机的,而是特定的,不然画面就没有意义。
我经常在某一段时间里关注一个主题,比如住在纽约时画的“垃圾袋”系列,当我开始这个主题后我就不自觉地经常关注垃圾袋,有一次在街头看到一个灰色的袋子,我就忍不住想:哇,我还没有看过这种颜色的袋子!顿时我就感觉自己有些过火,必须要停下来。
蒂姆·艾特尓 沥青 272cm×318cm 布面油画 2007
库:在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传统中,艺术家们常常注重美感的表现,色彩、造型、构图的严谨与协调等。您同样运用具象的方式来创作,投射到画面上的却是一种解剖式、透析式冷静的略带残酷的观看与呈现。那么,您如何看待画面中的“美感”问题?
蒂姆:如果我们了解人的脑神经系统的话,会发现其实你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多,人是有盲点的,实际上我们只看到散布的小点,而我们的大脑会把剩余的部分重构出来。我们所感知的正是大脑组织、想象出来的结果。而绘画跟大脑构建画面的过程非常相似,即使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事物,也并非是去复制现实,而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创造出一个与真实世界有关联的平行世界。所以在我看来,并没有真正的“写实”。
比如像我的这幅画,如果你把其中的人物遮盖住,它其实就是一幅完全抽象的绘画,只是两块色块拼在一起。但当这个人出现时,你的大脑会下意识将这个空间读取成下面是地板,上面是墙面,这就变成一个真实的空间了。这是写实的绘画吗?其实这是你的大脑解读画面的结果。
蒂姆·艾特尓 Repetition 210 x 185 cm布面油画 2016
库:您对将社会性观点介入绘画有什么看法?
蒂姆:我的一些垃圾系列、流浪汉系列或者是在巴黎做的一些关于吉普赛人的作品都是跟社会议题相关的,然而绘画并不是用来评论当今社会新闻或是政治议题的手段,而是一种更宽广的甚至是哲学层面的,我会使用图像去呈现当代的缩影。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尽可能不在作品里下论断。
绘画不管再怎样写实,即使用照片作为素材,对于观众而言,绘画都是人为的,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有别于摄影或录像,即便画面再怎么令人难以置信,它都携带着不同于现实的关联,我们本能地会去质疑它的真实性。然而绘画就是绘画,没有“假的图像”这一说。绘画无论如何传递的是想法,而不是真实的记录现实。现今有很多其它的媒体可以取代绘画作为记的功能,而绘画的趣味更在于它能反映出人感知事物的态度。
佩斯北京“蒂姆·艾特尓:场所与姿态”展览现场 2018 ,摄影:杨灏 佩斯画廊供图
库:哲学家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在您的绘画中所体现出的个体与人群之间的关系,是否受此影响?
蒂姆:我觉得萨特的观点是说人跟其他人相处很难,但是我的观点恰恰相反:人与自己相处是很难的。
库:作为德国“新莱比锡画派”的一员,你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宗旨?
蒂姆:被称为“新莱比锡画派”是因为大家来自于相同的地方,并没有一个很相似的点。比如像同样在北京的艺术家也是没办法归类的,大家都有不同的风格和语言,所以很难有一个归结。
蒂姆·艾特尓 Head 40 x 35 cm布面油画 2012
库:德国二战后的艺术一方面受德国传统比如浪漫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美国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那么您的艺术在成长过程中受哪个艺术家或流派的影响比较大?
蒂姆:我受到过很多大师的启发,例如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巴尼特·纽曼这些善于表现利落的线条的艺术家,当然,卡斯伯·大卫·弗里德里希,同时传统大师的绘画也极具影响力……另外,德国不同地方的地方在于,架上绘画在德国得到了较为持续性的发展。在杜尚之后,观念艺术的发展使绘画渐渐式微,但在德国,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却得到了延续。
库:您怎么看待绘画这种表达方式在今天的意义?
蒂姆:这么多的艺术家都很难去界定绘画的意义是什么,但很显然在现代社会中,相机、智能手机这样的工具都能让我们随时随地记录生活,所以我觉得绘画显然不是作为记录的用途而存在,更多的可能是帮助我们去如何理解和看待事物。
蒂姆·艾特尓 摄影 20cm×20cm 木板油画 2018 摄影:杨灏
库: 您在北京有没有突然被什么事物吸引想要去关注的东西?
蒂姆:我只是在北京待了几天,虽然带了相机到处拍,但需要花一段时间去摆脱游客式的观察方式进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同时比起人物的描绘,深入到一个主题内才是真正的关键,纽约与垃圾这一系列主题就是一个例子。这次展厅里有一个系列作品是一个女孩穿着红色洋装,这是在杭州西湖拍的照片,当时看到这样的场景让我感觉很像一个设定的舞台效果。
库:您的绘画所追问的是否仍是高更式的提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蒂姆:我觉得在这一串的问题中,我可能没有关注于“我们从哪里来”,因为这更多的是文化方面的层次,我更关心的是“我们是谁”这个问题。
蒂姆·艾特尓 Matratze 221 x 211 cm布面油画 2008
鸣谢佩斯画廊 © 2018 Tim Eitel/Artists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