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4786155
 

新经典 | 邬建安:整个世界都会回到神话

作者:《库艺术》学术研究部 日期:2019-03-29 点击:3097

年度艺术人物:邬建安

ARTISTS OF 2018:WU JIANAN

无妄

OF THE INFINITE MIND

邬建安的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给观者呈现什么样的视觉感受,以及提供什么样的视角来理解传统和当代的关系,对于观者而言,更为有意义的是通过理解邬建安的这种表达方式和精神内涵,抵达另外一片未知的神秘世界。他的作品表现某种超越我们日常现实的神秘的交流形式。在他看来,神话是存在与真实的,科技发展的深层想象都来源于神话,神话创造了人类科技发展的心理空间。

他在创作中,经由内心的指引进入到忘我状态中,在无意识下打开一条通往远古世界的精神通路。不同质感、尺度和语言的作品构筑起全新的视知觉场域,他还通过对上古传说、预言、图谶等元素的使用,来唤起我们熟悉的故事和意象所具有的情感和心理上的力量。他在艺术中,以一种仪式感的闯入方式连接远古、现在到未来,让不同时空的灵魂达成了某种心意相通,这似是穿越时光的「心灵之眼」,在炫目的色彩和光影里,与记忆以外的自己重逢。

展览现场《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密林中的《奇珍-虎》

整个世界都会回到神话

库艺术=库:相对于您早期“繁复绚丽”的剪纸作品,2018年在“无妄”个展上的作品,比如《刀的影子——素色面孔》,这组作品的手法回归一直简单的方式,表现形式也比以前更加“简化”了,为何会发生这种转变?

邬建安=邬:《刀的影子——素色面孔》跟以前的作品有很大不同,但这个过程不是简化,而是提纯。之前很多使用牛皮创作的作品大都是在设计之后,再去精雕细刻,完成的作品与设计图纸会高度吻合,而《刀的影子》的技术重点则是利用牛皮材料的某种特殊属性,或者说不确定性来创造美学感受。牛皮在潮湿的时候会膨胀,变软变厚变大,这个时候用刀割出口子会比较容易,随后在干燥的过程中,牛皮会收缩变硬,而刀口在干燥的过程中,会扩张变形,呈现出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形状。我觉得是牛皮这种材料的物理属性让技术语言得到了提纯的机会,于是材料自己表达了更多东西,人为控制的成分在这批作品中减少了。

邬建安 白日梦的森林(局部) 每件约280cm×100cm×100cm 钢板激光镂刻 2016-2017

库:在您看来,牛皮这种自然物料也是唤醒自身超验状态的一种手段。

邬:从柔软的湿牛皮被刀切割的那一下开始,到皮张干燥后固定下来粗粝的形态,人其实处于一种混沌的猜测过程中。切割的瞬间,特别是每张牛皮的第一刀,都带有很强的神秘感,人好像在借助刀进入什么事物的深层空间,刀就像是载人的飞船或是时间穿梭机。在人类双手触及的工艺和材料里,有着不易被察觉的深刻的神秘,他们弥散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若隐若现。在刀锋刺穿牛皮的一刹那,我产生过远古时代磨制石器的感觉。

库:对于材料的选择,您都有哪些考虑?

邬:应该是和材料的缘分,世界上的材料多种多样,很多你都感兴趣,但因为材料成本、工艺条件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原因,最终你无法选用,它们就只留存于你的想象里。

邬建安 奇珍-象首(局部)230cm×130cm×100cm 玻璃钢、金箔 2018

库:您是否有意将自己的展览现场,制造成一个带有神秘性的,类似祭祀或巫的场域?

邬:没有刻意考虑这些。我喜欢有一个大致的布展思路,之后专心在现场组织作品,所以布展常常很慢。在现场组装时,作品会产生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它似乎会告诉你他想要去哪,有时候会和展览设计的预期出入很大。布展环节是新作品创作的一部分,布置在展览空间中作品才第一次完形。观众走进展览现场,他们在与作品相遇过程中,可能会触动内心的仪式感或对巫术的想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判断,但是这种感受的出现,与其说是我们设计布置的,不如说是作品们自己商量好的。

库:在《五百笔》这个系列的作品中,您似乎消解了艺术家的主体地位,而让公众成为主体。您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邬:《五百笔》邀请了很多人参与,每人在空白的宣纸上肆意挥洒一笔,每个人的笔画都是自己潜意识的反映,有一种真实的力量。人们的笔画显示出不同的能量状态以及在性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冲突与差异,冲突与差异会在笔画上淋漓尽致的反映出来,而笔画之间的冲突与差异就造成了构成画面的绘画元素之间的不平衡,笔画的冲突与差异其实就是社会现实中个体人物之间冲突与差异的象征。如何平衡画面,弥合笔画之间的冲突与差异,让个体与群体之间产生新型的和谐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意想不到的美学经验,大概就是我想做的事。我想通过绘画模拟一种平衡社会现实冲突的方法,这种平衡逻辑会在动人的新的美感出现时获得确认,换句话说,绘画将为社会生活提供一种平衡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新型政治信念。

面对现实,个人与集体之间总是难以完美的和谐共处,两者的矛盾让我很困惑。人总是反抗集体对个体的压制,但人又不能彻底脱离集体,人与人之间还是要以某种方式产生交集,怎样才能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呢。这个问题越是找不到答案,就会创造出越强的能量,因为他每天都在现实生活中跳出来袭扰你。对我来说,《五百笔》的创作动力就来源于寻找答案的愿望。

邬建安 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 每件约200cm×10cm×220cm约150件 水牛皮 2018

库:您的创作有一种“通灵”的意味,艺术是您追求未知的境界一种方式?

邬:肯定的。我们的身体,也许还包括灵魂,就像一个半导体,大千世界、宇宙空间就好像是遍布时空的广播电台,我们的五感也就是视、听、味、嗅、触,就像是半导体的五个小小的频道,超出这几个频道波段的节目,我们接收不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电台没有在其他频道播出节目,比如视觉,我们的肉眼只能接收可见光带来的刺激,也就是光谱中波长分布很小的一个区间,这个区间之外的红外线、紫外线我们的视觉就接收不到了,但很明显那里的内容是存在的。

库:中国当下的现实就是一个大的现场。您的作品中似乎很少涉及到现实下的中国,而更多是一个民俗的中国和传统文化的中国。这是为什么?

邬:可能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不同。不光中国,整个世界都会回到神话,而且我们离神话已经越来越近了。

今天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科技发展的深层想象都来源于神话,神话创造了人类科技发展的心理空间,而现在的科技已经越来越像曾经的神话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能正在快速的走向结局,因为神话提供的想象空间已经明显缩小了。

邬建安 人造物 尺寸可变 动物标本、泡沫模型、金箔、纸黏土、镜面膜 2018

邬建安 人造物(局部)

邬建安 人造物(局部)

库:像蔡国强、徐冰等前辈艺术家,他们在西方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元素。您也多次到国外展出,是否也会考虑这方面的策略因素?

邬:在国外做展览必然有这方面的考量,同时要考虑国外观众的观展习惯。像蔡国强、徐冰老师那一辈的艺术家,他们创造了许多先驱式的经验,其工作逻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展开艺术价值判断的参考坐标之一。但今天,如果我们还用类似的方式去面对传统与当代,去思考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关系,恐怕是不合适的,这二十多年间世界发生了太多变化,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这些话题在今天依然还有启发意义,但已经有了全新的内涵,我们必须要开拓新的思考逻辑和工作方法。

库:您在自己的艺术中,追求对传统民俗艺术的活化。关于活化,一种态度是原生态地保留,一种是有意识地生发;但前者是否能真正做到原生态地保留?后者还是否是同一种民俗?您对中国民俗文化在当下的保护和发扬,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邬:我不太相信所谓“原生态”能够真正执行,对民俗进行保护恐怕不能是“原生态”的。民俗有着很强的约束力,比如在西北很多地区,过去修桥、铺路、盖房子之前必须唱皮影,以求得到神灵保佑,不然大家会觉得心里不踏实。但是随着社会转型,很多传统信仰消解掉了,演出皮影戏敬神娱人的风俗也就淡化了,直到皮影演出彻底变成了娱乐活动,那自然在和新兴的电影电视等娱乐项目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但是,新民俗的生成也是十分迅速的,比如结婚钻戒,就是很典型的新民俗。基于这个风俗,手工磨制的钻石就不会轻易被其它亮闪闪的材料替换掉,那么手工磨制钻石的技艺也就不会轻易变成需要“原生态”保护的非遗。也许,我们应该开启创造“新民俗”去保留并发展传统技艺的思考模式。

邬建安“无妄” 展览现场

邬建安“无妄” 展览现场

邬建安 面具 每件约260cm×10cm×280cm 水牛皮,烤漆,丙烯 2018

分享到:

上一条:吕澎|当下艺术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人认真做研究

下一条:《珊瑚》|秦玉芬大型装置展将亮相元典美术馆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