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4786155
 
您的位置: 首页 > 个案研究 > 当下觉知

当下觉知 | 谭平:“画画的过程,就是一点点摆脱杂念的过程”

作者:《库艺术》学术研究部 日期:2017-06-14 点击:1990

编者按


我们常常希望让艺术家去谈谈自己的作品,但这是非常困难的。优秀的艺术家都明白作品不是掌控,而是生长出来的。它有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一个过程既无比单纯又复杂至极。如果艺术这样难以言说,我们不妨来谈谈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在不断吸引着他们将生命的热情投注其间。

画画,对于谭平来说是一个不断去掉杂念的过程。面对空白的画布,人心显得繁复驳杂。艺术家在画布上投射出真实的自我,并将之净化,纯粹。最终画布的痕迹中保留了此时此刻艺术家的生命状态,而人心则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洗涤,平静。


谭平非常欣赏毕加索所说的艺术不是创造,而是发现。对于谭平来说,这里的“发现”,更多指得是向自我内心深处的不断探寻。



无题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016


库艺术 =KU:您的艺术的一大特色,在于您将注意力投注到了对过程的关注之中,也就是说创新来自于意识层面,方法层面,而非仅仅针对于最终的结果?


谭平 =T:是的。我画之前通常会有一个直觉的想法,根据这个想法不断往下做,直到最终准确表达,这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有很多时候,一开始想法并不清晰或没有什么想法,而是在画的过程中想法逐渐清晰起来。


KU:创作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是一个不断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否可以这么说?


T:对,我觉得艺术家是一个实践者,他不是在逻辑上推理,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所以动手的过程就变得很重要。往往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东西是你想不到的,这才有意思。如果用文字就能表达观念,那还费劲画它干嘛?正因为绘画有非常多的不可预知性,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东西,这才有诱惑力。



无题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16



无题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16


KU:面对着空白的画布,您是否更喜欢完全空白的进入?


T:一般来讲,完全的空白不大可能。画布是空白的,但人心不是。心里乱七八糟的面对画布开始绘画。正因为如此,我画画就特别强调过程,在绘画、涂抹、覆盖的过程中,也是在清理你的内心。最后画变得非常丰富,内心变得单纯了。


KU:您的绘画有时像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当您画出一种自己满意的效果时,您是会告诉自己可以停止了,还是会告诉自己不能停在这里,要继续画下去?


T: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对我来讲这个时候要特别清醒。满意的时候,你要想想为什么满意,如果是因为这张画看起来挺美,挺漂亮的,可能是我们的眼光在依照习惯性审美对一个作品加以判断,这个时候需要警惕,需要你拿出勇气去破坏掉。画得特别烂的时候也需要静静的去看,有可能存在一个意外的可能性,只需要你一点点的处理,它就会变得非常与众不同。


我经常面对这样的情况:画面颜色、线条、结构很漂亮,但我觉得它缺乏生命力,或者说缺乏那种个人的真实情感在里面。在这张画画的很烂的时候,可能通过你的努力,它会变得既有生命力又很独特。



200cm×160cm 布面丙烯 2016


KU:可能恰恰是在这样的选择中,真实的内心开始在艺术中体现出来。


T:我也经常会问自己这是不是你个人的选择,我觉得这个是挺难做到的。我们的判断往往还是带有通常普遍性的眼光,因为我们都受到过专业的美术教育,不是说这样的训练不需要,而是需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些专业的技术干什么用。太关注这些东西,画面就会不打动人心。


KU:对于您来说,如何定义一张画的成功?


T:这张画能否体现你此时此刻的感觉,而且是以你个人的方式。我看自己作品的时候,总会问这是不是我现在的状态?如果是,大家就会感觉到我在今天社会大氛围中的一种个人感受。有了这个判断的标准,画是保留还是涂改就有了我的依据。


KU:您觉得在今天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您做到完全的真实和诚实了吗?


T:没有,差的很远。在画的过程当中,不时有各种各样的杂念。我说的“杂念”,包括画面当中要显露的一点技巧,我觉得这都是杂念。



KU:这些在别人眼里可能都是技巧的体现。


T:是,如果一张作品能把这些逐渐消解掉的话,作品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


现在大家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有的严重点,有的轻点。这与写不写实都没关系,写实的作品一样可以没有杂念,画抽象的人,哪怕就画一张白布一样可以感觉到杂念很多。


面对一张作品,对艺术家来说真得不需要讲话,画一眼就能看得出来怎样。


KU:您的绘画仍然算作抽象绘画,抽象艺术已经有了那么多的图式与大师,开拓的空间已经非常之小,怎样在这里面体现出个人的面貌。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T: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也是杂念。我此时基本上不会考虑风格问题,也不考虑个人面貌,就是尽量能够准确的表达你的感觉,这其实是挺难的。


我现在觉得“感觉”这个词还是很好,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感知力,无论到任何时候他应该比一般人更敏感,哪怕每天的生活看起来非常平常,但他的感受力和别人不一样,而且能将这种感受力转化到作品之中,这是艺术家最为重要的素质。只要他的敏感度跟别人不一样的话,将来就有可能继续向前发展。



窒息 160cm×200cm 布面丙烯 2016


KU:您在平常的工作中需要逻辑,控制,条理,而艺术需要的有时恰恰是忘掉这一切。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对您来说是如何做到的?


T:一开始还是挺难适应的,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工作单位本身就是一个大社会,接触的人和事带有很多共通性,在工作中对社会各方面的体会和认识会影响到你对艺术的认识,这些东西反过来可能会让艺术表达更具特殊性。


曾经也有过工作与画画矛盾的问题,到工作室后脑子转不过来,后来找到一种转换方法,先画一张素描,或者强迫自己在十分钟内覆盖一张大画等,做这些看起来不动脑筋的力气活,实际上都是为了让自己迅速进入画画的状态。时间久了,从工作到创作不存在转化的问题了,转化变得很自然了。



KU:您刚才提到了“杂念”。在艺术上大家当然都想创新,无论是谈“西方”还是“传统”,大家也都是希望从这些资源中找到一点可供自己创造的养分。但问题是他是真正的创造还只是给自己找了一块遮羞布或是金字招牌?而背后艺术的实质还是一样的陈旧?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回到一个艺术家面对自我、艺术的真实和纯粹性上,没有回到对当下的专注而放下成败利钝的算计,所谓的“创造性”就依然不会到来?


T:你讲的就是目前的现状。这么多的艺术家,只要拿起笔来就有私心杂念,市场问题、风格问题,东方性问题、流派问题等等,其实全都是一样的。我也经常会想,这些全都是诱惑,都是杂念。


画画的过程,就是一点点摆脱各种各样杂念的过程。


好的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作品能够看到他整体的发展脉络,他的艺术之路随着时间延续而不断变化。我觉得这样的艺术家是好艺术家。现在的很多艺术家到了一定程度就一成不变,没有创造力了。有人希望变化,但各方面都遇到了困难或者瓶颈,有的误把创新当做一种表面形式的变化。也有的变化后就没有了市场,索性不变了,这都挺多的。


其实艺术最好不要用“创新”这个词,艺术本身就是发现,特别是对于某个人来讲,你要表达的东西本身就存在,看你能不能把它挖掘出来。所以我特别欣赏毕加索的一句话:艺术不是创造,而是发现。对我来讲,是向自身深处去探索。


图片摄影:杨超


KU: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认为是知识层面上的断档和薄弱导致了人的创造力的匮乏。但“补课”之后,发现艺术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的问题。


T:这里有两个层面,一层是对于知识的了解,包括对艺术史的认识。另外一层是不管你学习哲学、美学、史论等等任何知识,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这些角度去了解今天,去了解自己,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是最终目的。


真正的自信不是拿历史说事,历史已经过去,真正好的艺术是表面上看不出表面的中国符号,但给你的感觉这就是此时此刻的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在艺术的发展上非常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地方。我接触的很多外国人之所以喜欢中国,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觉得这里真的有活力,这个地方真能长出新的艺术。现在中国的艺术家应该说也具备成为世界一流艺术家的条件。所以无论从个体还是国家层面,当我们敢于很真实的把当下的感受表达出来的时候,文化自信就真的建立起来了。

分享到:

上一条:当下觉知 | 刘小东:星月的方向

下一条:当下觉知 | 刘西洁:个体性与集体意志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