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4786155
 

容器 CONTAINER | 祝延存:“我追求的不是画面材料上的永恒, 而是参与、体验心性的修炼过程”

作者:库艺术学术研究部 日期:2018-08-29 点击:1430

祝延存

ZHU YANCUN

在祝延存看来,每个绘制的“现场”都是艺术家观看与体验的“道场”,材料既是被观看的对象,又是和着情绪的“颜料”,物实现了信息的转化。他在与绘画互相把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即时的生命状态。

祝延存 生如夏花组画之四 220cm×170cm 布上自然物质 2017

“我追求的不是画面材料上的永恒,而是参与、体验心性的修炼过程”

采访人_ 于丽娜

库艺术=库:您选择天然植物材料来进行创作,这与传统的矿物或化学颜料相比,有何独特的材料价值?

祝延存=祝:从管装颜料使用前,画家得学会如何制作颜料,为了使颜料耐久和稳定,画家们也没少花心思调整配方,不过这是很久远的事情了。我本人并不排斥使用这种方便管装、罐装且稳定的现成颜料,只是因为在用这种材料创作时会容易落入自己搭建的窠臼中,就是惯性手法和自己欲求的“真性”有种相悖的联结,或许是因为警醒而难以释怀产生的结果。好在方向比较明确,而这“真”正是作为我不断修为的境界。

取色过程

工作室场景

我清晰地感知到,决定绘画品格的不一定是材料本身,而是艺术家构建的独特图式以及这种图式能否饱满地呈示艺术家的生命状态。如果说我使用的材料有什么价值的话,是因为它是“真”的!这或许也是一种生命态度,是向内心寻找答案的结果,也是对待生命存在形式的思辨方式!

“天然材料”一定得来自于我表达主题的视觉范围,有不可知的限定因素。在有限的材料中找到可用的“色系”,并在调配中进行绘画表达,这一切给我带来许多不可预料的结果,这种结果恰恰暗合了我的思考,即在生命时空中对人文关怀的认知与入微的体验。如果说还有另外价值的话,就是我通过这种方式正在尝试构建一种能属于我的别样“范式”。

祝延存 鸟儿飞过 220cm×170cm 布上自然物质 2017

库:在植物材料的采撷、收集和实验过程中,都遇到过哪些难题?

祝:在整个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先采集“色系”中能出色的植物、矿物等所需的材料,之后进行相应的提取或研磨,直到能使用为止。植物类的材料需要关注它发酵时间,以此来判断何时可以使用。总之,在绘制前需要做许多的工作,也需要耐心等待。

其实我在实验过程中,已找到相对稳定的处理材料和提取色料的方式。而制作颜料有种抚摸过往的情绪,也是追索生命存在意义的过程。对我而言,这些难题都不重要,只要这些植物材料能产出颜色,能在画面上存在,就是一个值得喜悦的精神体验。

祝延存 生如夏花组画之二 140cm×480cm 布上自然物质 2017

库:在您看来,是否过程的意义大于结果?

祝:过程像修行,结果也是过程。我追求的不是画面材料上的永恒,而是参与、体验的心性修炼过程——在互相把握的过程中,感悟一种即时的生命状态。

我用动态的目光来看动态的变化过程,我把在自然现场所生发出的精神体验转换成画面中的语言。这些材料在变与不变之间,产生一种新的对应关系,画面结构也随着时间的流淌发生变化,这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我用动态的方式来看待永恒,恒定的唯一就是不断在变。但我也注重结果,材料的变化既是障碍又是挑战,最终的画面呈现的是让人期待的另一种过程,它又超出我的想象之外。

库:您在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具体的参照物吗?

祝:一定得参照。这是重要的地域特质。只是我不把一个具体物当作是具体的实物再现,而是抽出特质假托它的存在带来无限的启迪和感受。亦是“不是画其象,而是显其性”的生命状态。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没有现场物体形状的特定激发或依托,人的体验是虚空和不着边际的,也是无法“还魂”的。人在一个真实的现场和参照物中,所产生的情感力量表现在画面时,会有一种不期然的东西出现。这或许就是“写生”的价值所在。

祝延存 黎明,我静静地走着 255cm×345cm 布上自然物质 2015-2017

库:在创作过程中,画面形象和效果是否受材料的影响?

祝:肯定会受到影响。因为所画主题的地域只提供有限的“色系”数量,如果我携带了大量的现成颜料,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拿来使用,即使再想控制也可能探出手去。我所选用的材质,很多时候是处于控制之外的,就像在冰上跳舞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因物象形”,随着物的改变,画面语言在自然而然中生成和调整,这是一种可想象但不可完整预判的表达方式。

当然,这一切也是试图来回应“艺术终结”论的某些说辞,也是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表达的可能性。对我来讲,这一实践过程是一种妙不可言且鲜活的生命状态,也正打开一道通往本真的门。同时,也是探讨生命本质和历史存在的内在动力。

从某种层面上讲,因为地域和材料上的限制,迫使我在处理画面上时必须提升更强的控制力。当然,构造图像模式和材料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和艺术家气质以及灵魂归属有关,材料只是探求过程的外化语言而已。

祝延存 你好,景迈山! 220cm×340cm 布上贴纸 2017

库:在一种缓慢的过程中,前期的劳作如同修行,或是对创作状态的调整,这跟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形成了一个强烈对比。您是否通过这种方式,来回向自然、朴素和安静的状态?

祝:这一创作过程更像是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准备过程像是提问,创作时像是自答。显然,这是我对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生命状态有关的直接反应。这种体验有别人无法获得的乐趣和感知生命存在的方式。只不过问题的核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与品质还得看画面“说”了什么。都在画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往内心里探寻,而不是往外寻找,我想让自己静下来,去除不必要的干扰。艺术如同生活,给自己一段时间,让自己进入一个过程,以此来抵达内心的安静平和,或许这就如同修行。

工作室场景及取色过程

库:在您看来,艺术是否也能像自然的崇高感那样,激发起一种超验的境界?

祝:这种创作方式本身带有一定的仪式感,面对自然之物,自然会带着敬畏和释然的心境,当你在创作时,做到很投入很迷醉,体验“立处即真,当下存在”就够了。

库:您如何定义绘画?

祝:美术史摆在那,看明白了,定义就生成了。我理解的绘画应是包含了真诚的信仰、情感、生命力、智慧等元素的多维图式。但这其中包含更多层面的东西,可易可难,可深可浅,这是艺术家自我选择的权利。

在绘画中做到创新,是一件有挑战的事,其难度不亚于登天。对我来说,当下有意义和挑战的事,是对艺术语言的提升,同时这个时代也对艺术家精神高度提出相应的要求。没有精神文化的支撑,绘画只是图式层面的变化而已——通过虚张声势来掩盖虚弱的精神品质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出色的艺术家还在继续绘画,就是想证明绘画还没有死,死的只是取巧的形式,不死的是艺术家生命力和对生命形态的思考能力。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有胆识有耐力的人才有可能走完。

分享到:

上一条:容器 CONTAINER | 夏福宁:“我一直更看重画面背后的人”

下一条:容器 CONTAINER | 崔齐:“在绘画中抵达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