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连杰
ZHENG LIANJIE
郑连杰,1962年出生于北京,1996年移居纽约。著名旅美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曾推动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是旅美当代艺术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际艺术家之一,
郑连杰现生活创作于纽约与北京。他的作品跨越多种形式风格,涉及书法、当代水墨、行为、装置艺术、录影、雕塑、摄影等。
编者按
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郑连杰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行为艺术家和水墨画家,虽然在这两个领域他都颇有建树,但他却非常排斥被定位于某个特定的领域之中。与郑连杰有过深入交谈之后的人可能会发现,他所思考和经历过的非常宽泛和深刻,绝非那种把自己囿于一个狭窄空间或一小块学术领域的艺术家,这也必将意味着,他的意识维度与创作思路既在艺术之中,也在艺术之外。
沉浑素美 奇异幽怀 | 一个人的艺术革命
Potentness pure beauty Splendidness soulful recollection .
An art revolution initiated by one person
采访人_ 李砚
库艺术=K: 您最早是学水墨的,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以影像,行为作为主要的创作形式,而后者似乎更符合您喜欢追求自由的天性,那您是如何看待水墨在您的创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郑连杰=Z: 上学的时候处在文革后期,因为历史原因,只能东征西战自学素描、水粉、油画,但实际上最喜欢的还是中国画,而且一直到现在,水墨对我创作的影响依旧是巨大的。
《无题1号》 136.6cm×135.4cm 水墨 2015纽约
上世纪80 年代初,我用了三年多在故宫博物院临摹历代中国绘画,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我深入研习中国古典绘画的深刻内涵,为后来的水墨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时我也在进行油画创作,并且有些作品被北京的五星级酒店收藏,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水墨作为我的绘画创作方向。经过对水墨这种材质的长期研究和运用,我觉得水墨更适合表达我山心水梦的思想载体,它是中华文明当代艺术精髓的代表。
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开始对抽象水墨的探索。我认为人生就是一场实验,我试图以不同的创作方式丰富我的表现手法,建构自我风格的艺术语言;以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在不同的场域下进行创作,实践对自己的艺术革命。直至今日,我仍然认为,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应当以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看待中国艺术在当代社会议题中所建构的全新的绘画语言,它的体量和疆域都应该是没有边界的。近四十年我的艺术作品呈现出对东西方多元文化不同立场的挑战与颠覆,以不同的艺术方式与世界对话。
《纽约的雨_ 重阳2号》 100.4cm×70cm 水墨 丙烯 2014纽约
纽约知名艺评家Dan Bischoff是这样评价郑连杰的水墨作品的:“郑的水墨画更像是一种哲学,甚至是心理学,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实践”。
《龙的传说与禁果》 51x59cm 水墨 丙烯 1990北京
K:1996 年的时候,您离开了北京,开始了在美国20 多年的艺术生活,当时您不仅是在进行视觉艺术的各类尝试,也参与了不少摇滚音乐会,也不断尝试过嬉皮式的长期户外生活,同时也没有完全放弃水墨方面的创作,这些经历有没有影响到您的思想和理念,您怎么看待西方摇滚这种动态叛逆的艺术形式和静态内敛的中国水墨之间的关系?
Z: 摇滚、蓝调、乡村音乐、文学、诗歌、户外,甚至是城市涂鸦,都对我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从这些音乐当中获取不只是创作灵感,同时它扩展了我对水墨中的线条的理解及表达——如同书法的用笔,流动而富有旋律的精神内涵起伏跌宕,线与结构的融合,强烈而自由。
谈到户外,1989-1993 年期间,我为了纪念德国统一开始数十余次在燕山野长城上进行拓印创作,以抽象水墨的方式介入身体、场域、关注世界历史重大事件。1992-1993 年期间实施地景、行为、装置作品“大爆炸- 捆扎丢失的灵魂”司马台长城四个单元的系列作品。1997-2003 年创作的《纽约三部曲》行为录影,2006 年在华山创作的录影作品《山颂》和《雪》等,都是在户外进行创作完成的。
《为纪念两个德国统一》 长城拓印系列作品7号 103x103cm 水墨 油漆 1991北京
天安门系列《失恋北京》 102x102cm 水墨 丙烯 1995年北京
《墙》中国当代艺术展,Knox Albright ArtMuseum Buffalo 奥布莱特美术馆 2005年纽约
K: 您在美国生活的二十年里,周遭环境的变化和对比似乎对您产生了不小的触动,并基于此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是影像和行为。在近两年,您又为大众呈现了一个名为《旅行种子》的新的行为作品,在这么一个有争议的主题里,您是想要表现怎样的情感和概念呢?
Z: 我当时离开中国是为了寻找心灵的释放和思想的自由,这个寻找的过程给我带来很多感受,包括环境的对比和变化,也促使我不断思考自身以及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到了美国以后,我经常被人定位成一个行为艺术家,或者水墨艺术家,实际上我认为这样的定位很局限。当代艺术的边界不断地被涂抹修改,材料只是梳理和呈现艺术表达的手段,当代艺术本身不需要任何界定。
《百老汇大道的路口》影像 2015年纽约
《百老汇大道的路口》影像 2015年纽约
2014 年,我开始创作《旅行种子》这件作品。当时我带了27颗种子,从北京出发,在上海孕育,在雁荡山发芽,在西安长成幼苗等,作品的第一单元在纽约肯尼迪机场结束。在旅途中,人们看见我带的花盆里种了很多小苗,都过来问这是什么,我回答说,忘记了。我带着它去798 参观艺术展,去艺评人的家里,蓝梦去天安门,去朋友的聚会。家人和很多人都在问这是什么,我没有告知答案。一年之后,在纽约的亚洲协会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中,我向公众和媒体公布了答案——旅行种子在中美两国行程21760.1 多公里,我在旅途中种植的是大麻。
大麻在中国,似乎是一种比较禁忌的话题,往往被归类为毒品。而在美国,它除了在医药上的应用,在很多州正在逐渐被合法化。我希望从多层面的角度看待事物,思考并质疑生命与自由,大麻和所有地球上的植物是一样的,它的不同正是人们怎样重新定义过去与未来。
纽约知名艺评家Dan Bischoff 是这样评价该作品的:“郑连杰是一位移民中国艺术家,他的最新作品涉及摆设一个盆栽植物。郑与单独拍摄的一个萌芽幼苗的普通花盆在天安门广场的荣誉护卫队的脚边;在与众人的派对上以及在中国中央高级度假村工作的服务人员;在他的朋友持不同政见的艺术家艾未未手中,等等。他们与郑一起组成种子的旅行记录,特别是对绿苗的接纳,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是一个积极的象征。”
中国知名艺评家段君对该作品的评价:郑连杰曾经把前卫艺术比作一束悲泣的花,的确,只有最柔弱的生命,才能寄寓最深的痛,才能唤起人类的恻隐之心,才能提醒世人须珍爱世间的每一颗花草。《旅行的种子》让我想到了郑连杰1993年在司马台长城上创作的《大爆炸——捆扎丢失的灵魂》,他用红色的布条捆扎了上万块长城砖,每一块砖都单独捆扎,毫不含糊,以此纪念1989年丢失的那些似乎微不足道却无比伟大的灵魂。《旅行的种子》中的小草,如同《大爆炸——捆扎丢失的灵魂》中的砖头,他们都是不能为体系所容纳的柔弱的个体。
旅行种子与艾未未 2014年北京
K: 当时这件作品在美国和中国公布的时候,在观众的族群中有没有形成完全不同的反馈和见解?
Z: 差异非常大。有的朋友留言说,这是具有新媒体时代特征的伟大的行为艺术,也有人说这件作品,是郑连杰的社会实践和公民调查。
这件作品的生成跟互联网时代有着重要的关系,整个过程进展是与我的旅行同时展开的,在不同的地区和地点,不同的场域与各类人群之间的互动,在每天持续发表的更新内容上,以摄影、录像、文字记录种苗的全部成长过程。海内外朋友们的互动评论,实时参与每一个现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和观点。特别是当我在一年后公布种子为何物时,中国和美国的公众,他们的看法有的相同,但也有非常不同的部分。重要的是透过一颗小小的种子,形成了公众议题的广泛讨论。
旅行种子在纽约亚洲协会 2015年纽约
K: 除了对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您似乎对自然界和名山大川也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就像这次为了培植这些旅行种子,您从华山,钟南山都采集了一部分土壤,尤其是华山,在您一生中往来的次数相当频繁,您能跟我们描述一下自然环境对您的创作产生的影响吗?
Z: 我非常崇尚自然,这和我少时的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我出生在北京石景山,北京的西山历史悠久,风景如画。法海寺、八大处、香山,连结着我儿时的记忆,至今仍然对我的创作产生影响。在美国,我也常野营户外。这次归国,中秋节后,我开始创作以西山为主题的“红岭秋”系列作品——秋风落西山,烟雨思古人。在八大处香界寺藏经楼内的持续创作,秋意之美直抒胸怀。
《蓝梦3号》 136cm×69cm 水墨 丙烯 2015纽约
从2004 年开始,我每次回国都会去华山和道士朋友们住一段时间,山中岁月对城市做一个短暂的告别。在自然的环境下,无论是发呆还是生活,都会让我感到特别的宁静。旅行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艺术灵感的重要来源,在行走的路上,比在工作室里更能让我发现精彩的风景和自己的心灵,以及飞速变化中的中国。回到中国结交看望有趣的朋友是我最有意思的生活,它与艺术的思想生成似乎紧密相连,艺术与尘俗总在时间的道路上,经历旅行是对刺激大脑产生妄想最有效的一种能量的生成,道路在前行的脚步下成为社会实践重要的前提。
《媒间跨界》INTER MEDIATE中国当代艺术展 TCNJ Art Gallery
《华山经-超以象外》、《山颂》影像作品
新泽西大学 2011年美国
郑连杰当代水墨个展 Agama画廊 2002年纽约
郑连杰当代水墨个展Beyond Boundaries«超越界线» E-Moderne GallerieContemporary Art 费城美国 2016年
K: 除了行为和影像,您这些年也创作了大量的水墨作品,结合这些年对国内外艺术范畴的了解,您怎么看待中国当代水墨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水墨在国际语境下的特性和未来。
Z: 在艺术批评上,目前缺少对当代水墨历史个案的文本研究,同时还没有得到更多的策展人和评论家的高度关注。很多的作品没有彰显出自由的心灵,缺少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当代水墨在国际语境下的表达,要以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知和延伸,建构建筑话语,分享不同。
《深处》 68.9cm×137.4cm 水墨 丙烯 2000年纽约
我在美国二十年,在很多画廊举办过水墨个展,今天的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的认知度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画廊开始代理中国水墨艺术家的作品,水墨画所呈现出的悠久中国文化基因和当代艺术表现,被视为中国精英文化的代表。
《以先祖之名-墙里墙外 In the name of our forefathers 》亚洲当代艺术展 Lowa, Des Moines, Plymouth画廊 2016年 美国 郑连杰与策展人、著名收藏家Arthur V. Neis
《纪念9. 11系列4号》 45cmx68cm 水墨 丙烯 2002年纽约
K: 水墨和行为,一直是您艺术创作的主要形式,但实际上您在多种艺术领域内都进行了不少的尝试和研究,形式和内容的跨度都很大,如果用代表性一句话来形容您所有创作的核心和灵魂,您认为是什么?
Z: 沉浑素美,奇异幽怀,一个人的艺术革命。
《纽约的雨作品2号》 136cmx135cm 水墨 2015年纽约
《2015.518-为B.B.King》 136cmx135cm 水墨 丙烯 2015年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