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瞿倩梅长年往返于中法之间,她的艺术中包涵了西方绘画中材料、光线、肌理等方面的表现魅力,也包涵了东方艺术的气韵和自然。但归根结底,艺术是瞿倩梅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个人表述。
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她在艺术上的表现力无疑是对于自身肉体与精神极限的一次挑战。长达十几米的巨作,无论是在具体操作还是精神投入上,对于男性艺术家来说也是颇为吃力的工程,而瞿倩梅以自己对于艺术和生命的虔诚和热爱投注其间,遂成煌煌巨制。
艺术家灵魂世界的转变与升华毫无疑问会在她的艺术中得以传递。现在的瞿倩梅对于生活与艺术都更为淡然也更为全情投入,她的艺术也随之逐渐变得越来越空灵和耐看,值得我们在那些厚重而温润的肌理间去细细回味。
艺术是什么?这是每一个艺术家都会在某个时刻,自觉或不自觉得问自己的问题。艺术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否则为何有人为她抛弃一切,孤身以求;艺术不是风轻云淡的卿卿我我,否则为何有人会为之淡泊窘困的探寻一生......
SHR-02 80cm×80cm 综合材料 2015
A-14 青山不墨 200cm×200cm 综合材料 2014
A-15 流水无弦 200cm×200cm 综合材料 2014
艺术到底为何值得我们这般神往,值得我们倾注所有,只为创造出一个完满的精神和意义的世界!人为万物之长,性灵万端,除却物质的满足,灵魂的磨炼与精神的提升,才是人一生修行的根本意义所在,而宗教、艺术正是为此而生。
一、
瞿倩梅是一个独特的,难以复制的艺术家个案,特别是在当今中国看似丰富实则贫瘠的文化语境之中。她几乎在艺术生涯的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性和表达的完整性。得益于早年旅居法国的经历,使得她在未被我们熟知之前,就已经在法国丰富瑰丽的文化土壤中,培养了自身良好的审美素养和独到的艺术品味。但正如宿命一般,瞿倩梅的艺术,正是在她于 2008 年回国之后,才真正释放出其巨大的创作能量。
Y-01(局部) 250cm×250cm 综合材料 2016
俗语说“南人北相者贵”。瞿倩梅这个“南人”,其艺术却为“北相”。瞿倩梅是江浙人,她本人也正如大家印象中江浙美女的清丽温婉,这使得很多人在一开始无法将她的人与她的艺术联系在一起。与她多年面包黄油的旅欧经历恰恰相反,瞿倩梅的绘画像似从未离开中国这片浑厚苍凉的土地,厚重交错的画面肌理如干裂的高原黄土,流淌的笔触与跳动的色彩,则又像是生命迸发之初那不羁的生命力,无论身处何种逆境,总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喷薄而出。
SHR-04 130cm×180cm 综合材料 2015
更不用说瞿倩梅绘画那巨大的尺寸,无论放置在哪个展览空间中,都是一个沉重而沧桑的不可忽视的存在。面对她的作品,就像面对远古大地;又像面对深埋于地下的参天巨木的遗骸;抑或面对早已分辨不清面目的与土壤、泥石混杂在一起的化石碎片......无法想象,这样的作品都来自于这样一位言语轻柔的江南女子。
但瞿倩梅正是有这样厚重不羁的一面。甚至,如果你对她有了深入的了解,会发现这才是作为艺术家的瞿倩梅的生命本色。在艺术上,她勇往直前,无论存在何种困难险阻,她都要毫不妥协的达到自己的目标。她的艺术纯而又纯,没有观念上的算计,没有商业上的讨巧,她的艺术就是要表达她内心的气象,如果这个气象需要十米的画布来承载,那就画十米!面对这样的绘画,我们脑中生出的不仅是喜爱,更加是敬畏!这种敬畏,是由于瞿倩梅借由绘画所传达出的,她对于艺术和生命宗教般的虔诚与忘我。
HT-01 100cm×100cm 综合材料 2015
二、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其与生俱来的运命与归宿。瞿倩梅上世纪 80 年代即旅居法国,时至今日只在西藏待过短短一周。但这一周,已经足以激发瞿倩梅创作出她最重要的系列作品之一:“藏之魂”。
现在回头去看,这种与西藏的机缘也许并非一次旅行式的浮光掠影,而更像是一个遥远的朝拜者,在经历几十年的苦修远行之后,重归心灵的净土。这种心灵的变化也直接导致了瞿倩梅作品意象的转向,简单来说,如果 五年前瞿倩梅的作品带给我更多的是震撼和冲击力的话;那么今天瞿倩梅的作品,带给我的则是心灵的洗涤和灵魂的悸动。
创作中
这样说可能会有人觉得过于夸张,但心与心的对话一点都不玄虚,它是实实在在的内在反应。瞿倩梅的近作在尺寸、气场和厚重的肌理效果上一仍其旧,一望而知,但曾经浓烈厚重的色彩已经被素朴的黑白所代替,厚重的肌理之间开始有了呼吸,气韵开始流动。抽象与意象在她的笔下已经难以分辨——毋宁说是
一种“心象”。曾经的强烈刺目转为了微妙含蓄,曾经的“霸气外露”则变为了厚重深远——远远望去,画面上似乎挺立巍巍高山,山间有弥漫的云雾自下往上缓缓升腾起来......仿佛一幅湿润的中国山水画。
我将自己的印象告诉瞿倩梅,她笑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真的是没办法,不自觉的,那种儿时的水墨记忆就又在笔下流淌了出来。然而我想,除了东方绘画的基因作祟之外——人的变化——可能才是潜在无形的却是最重要的原因所在。
创作中
三、
人这漫长一生,总是在寻找灵魂的安居之处。瞿倩梅在西藏寻找到自己心灵的净土,在经历了漫长的现世苦修之后,她的灵魂得以在净土停靠。历经世情冷暖,厌离浮躁喧嚣,回归心灵的淡然,这其实也正是中国艺术传统中一个悠久的精神世界。再往上追溯,何止“中国”,这正是人之为人共同的困惑与追求,古今亦然,中西亦然。
此刻坐在我面前的瞿倩梅,一袭白衣,眼光清亮,笑意浅浅,那种由内而外的放松与淡然,使我找到了她绘画变化的答案。
生活中
难以想象瞿倩梅已经年满 60 周岁。我说您看上去要年轻 20 岁,她脱口而出:“工作的时候要年轻三十岁”!工作室外摆放着刚完工的十几米大画,因为尺寸太过巨大,只能在户外完成,而且需要三四位工人帮她搬运。她顶着北京仲夏的烈日,从早画到晚,中午只休息十五分钟,连精壮的小伙子都累得吃不消了,瞿倩梅却依然精力无限的投入工作。我相信,这样的一份创造力和生命活力,正是艺术所带给她的,也正是有了这样虔诚忘我的劲头,她的人和艺术才能不断自我更新,青春久驻。
人生需要沉淀,艺术需要忘我,灵魂需要洗涤。今日的瞿倩梅,在生活上淡然无求,在艺术上忘情忘我,在灵魂上喜乐平安。一个艺术家能够做到这些,那还需要什么呢?
A-13 笑春风 130cm×180cm 综合材料 2014
厚重交错的画面肌理如干裂的高原黄土,流淌的笔触与跳动的色彩,则又像是生命迸发之初那不羁的生命力,无论身处何种逆境,总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