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4786155
 
您的位置: 首页 > 个案研究 > 其命维新

其命维新 | 傅中望:匠心·技近乎道

作者:《库艺术》学术研究部 日期:2017-06-14 点击:3048


傅中望工作照



编者按

榫卯结构是傅中望大部分作品的灵魂。在发现这一无论是功能性还是哲学上都极具中国色彩的元素之前,傅中望在上世纪80 年代也经历了一段短暂的迷茫期,他满怀激情地尝试了西方当代艺术的多种表达,却无功而返。很快他就意识到,在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厚的能量,会给他带来更根性熨帖的深度自由,而他要做的,是怎样结合当下的现实,生动而开放地展开这样的对话。


从文革时期黄陂泥塑中的一员,到后来个人符号强烈的独立艺术家,再到湖北美术馆馆长的身份转换,“榫卯”不仅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头,而且它代表的东方智慧正在越来越深刻展现在傅中望的人生当中。





一,“工匠”基因


与同时代的大部分学院出身的艺术家相比,傅中望算是手头功夫很好的那一类,尤其是传统木工手艺。由于家里的祖父叔伯都是建筑工匠,傅中望很早就开始接触木工活,从小学五年级起,开始自己给家里做家具,有时连周边邻居们的家具也包了,做出来的不仅有桌椅板凳,还有几十架给女孩子们用的纺线车,直到现在,还有些当年的老街坊仍然保留着傅中望小时候给他们打造的木质家具。


《裂变》  木 64cm×39cm×15cm  2014


《心质》 木 尺寸可变2016


不仅是木工活,大部分需要写写画画、制造修缮的工艺技术,傅中望基本上也做得得心应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傅中望应该算是具备一种天生的“工匠”基因——平实、朴拙、灵巧、细致,同时又兼具一种透过形式感受内核的敏锐直觉,而后面这种天赋,最终使他在本质上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工巧匠”的概念真正地区别开来。


二,思想与造物


可能是来自一种传统手艺人的思维习惯,傅中望对事物本质的觉察似乎是先从感知它的“形”开始的,形态反映内容,如果对事物生长的规律掌握得足够准确,那么形式与精神实际上是深度统一的。


《迁徒》  木 尺寸可变 2016


在他看来,“造物”是古代中国人用来承载思想、文化、艺术的容器,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哪怕是一个普通粗糙的农具,犁或镐头,它的结构组成也自然流露出潜在的东方式宇宙观, 而这样的“造物”的出现, 反过来也影响到中国人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方式。


榫卯就是中国古代家具或建筑特有的一种构造样式,不用一颗铁钉,仅仅靠材料本身(尤其是木料)专门提前切割好的凹凸形状,按照一些特定的秩序相互穿插,最后使零件与零件之间长期保持一种颇具弹性的稳定力和平衡感,按照这种方式制成的家具或者建筑,其中最上乘的,可以历千年而不毁。这样一种木工构造,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变化万千的高超技艺,更多的是古代中国所崇尚的阴阳相生,牵制平衡的东方智慧和生存哲学。当然,中国传统工艺中还有很多精彩绝伦的部分,但傅中望毅然摒弃了所有的旁支末节,只是专注于“榫卯”自身,让它以最原始、最单纯的面貌独立又多面向地呈现,可以看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榫卯关系在他的个性化经验和喜好中,都是最有感觉、最具力度和广度的存在,也是他真正踏向现代艺术思维的基石。


三,异质同构

       打开更自由世界的大门

一开始,傅中望还是在“中规中矩”地使用木头这种“主流”材质来表现自己对榫卯结构的现代化认知,因为不管是使用习惯还是在实用概念上,木头都是能体现“榫卯”功能性的最佳材料之一。



《束置》  木  尺寸可变2016



《寿床》   装置(木、漆、药) 200cm×180cm×300cm  2011年


或许是黄杨木和松木, 或许是年代久远的漂流木和还带着树皮清香的新伐木, 又或者是本色的原木与上了漆的木头,傅中望尽量用不同的榫接技巧来呈现它们之间关系的丰富性。


但是他渐渐发现,木料显然不是唯一可以表现“榫卯”的材质,于是他开始尝试用木头与其他物料同时来表现这种关系。实验的结果是,这些迥然不同的材料榫接在一起,榫卯关系依然成立,而且还呈现出了层次更为分明的观感,不管这种感觉是更偏向于对立还是和谐。


傅中望把自己的这个新发现命名为“异质同构”。它大大地拓宽了榫卯关系的疆界,意味着这种结构不仅存在于客观物体之中,甚至可以极度弱化“物”之本身,只是表现观念上的榫接。打个比方,人带帽子,穿衣服,算不算是一种生活习性上的榫卯关系?道家的阴阳八卦图, 算不算是哲学上的榫卯关系?更大胆的设想是,傅中望美术馆馆长身份,是不是现实社会中榫卯关系的另一种表现?


四,榫接艺术与社会



《十种关系(1-10)》  木   2014


在傅中望刚刚就职湖北美术馆馆长的时候,许多业内人士一片唏嘘,觉得他很快会被如山似海的世俗杂务淹没,不仅会牺牲掉大量的创作时间,而且会丧失独立思考的立场,就此断送掉自己本来大有潜力的艺术家生涯。傅中望自己却并不这么看。


《穿梁》 木 588cm×40cm×40cm 2014年


在别人还在把他当成是一个雕塑家的时候,傅中望就不认为自己做的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塑,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点类似于一种媒介,只不过是把当下的意识和思想用雕塑这么一种语言传递了出来。既然雕塑是一种媒介,装置是一种媒介,美术馆的工作为什么不能是一种媒介?


雕塑、装置可以榫接物理上的形,美术馆则是榫接政府与民间、专业人士与普通观众,甚或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美术馆馆长在某种程度上和艺术家的职能是类似的,协调种种纷繁复杂的元素,使它们能够在一个健康、开放的生态系统里持续运转,而且随时准备接受各方的检视,不管是赞誉还是批评。



《消失的木构》  木 尺寸可变 2015-2


我并不希望榫卯仅仅成为传统文化的图解,而是想强调它与现实社会、与人类生存状态的某种关联性,成为一种关系的艺术。

——傅中望


五,技近乎道



《手机回收网》,装置,二手手机、渔网、不锈钢,2011年


匠人也好,艺术家也好,美术馆馆长也好,傅中望身上极为可贵的一点是, 在每一次的重大变革时,都能剥开事物眼花缭乱的表皮,抓住其本质,准确分辨此中可改变的部分和不可改变的部分,很少会因为外界的观点而迷失自己的选择。


榫卯,小而化之,是木工的一种技巧,大而化之,是宇宙运转存在的规律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傅中望的这种灵感萃取于东方工艺与哲学的作品也会使西方人感到震撼的根本原因。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傅中望不仅掌握了这种万物相通的宇宙法则,而且很清醒地看到从中衍生出的万花筒般的艺术形式作为“语言”本身的丰富性。


《全民互动·手机》装置 700cm×700cm×160cm 手机、玻璃钢、绸布 2011年


在内心深处,傅中望可能始终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工匠,用最朴拙专注的精神,来对待自己所做的一切,从大局到细节,巨细靡遗。而他善于抓住事物精髓的习性所带来的自身和周边艺术系统的良性生长,以及由此产生的蝴蝶效应,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步展现在公众面前。

分享到:

上一条:其命维新 | 张德峰:艺术能否真正走进生活?

下一条:其命维新 | 瞿倩梅:秋風裂 春雨还潤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