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10-84786155
 

十年抽象文献研究 | 马永强:用微尘与烟火走进灵魂深处

作者:库艺术学术研究部 日期:2017-09-14 点击:2116
马永强

MA YONGQIANG

1971 年出生于山东烟台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4" 微尘见大千 " ——马永强作品展 德山艺术空间 北京

2011" 生命的证据 " ——马永强个人作品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 经过 " ——马永强综合材料作品展 威诺里萨当代艺术馆 北京

前       言

《穷尽一生亦不过无限接近—— 2008-2017 库艺术抽象艺术研究文献》收录了阿基莱 · 伯尼托 · 奥利瓦、王小箭、王端廷、沈语冰、黄笃、朱其、李旭、夏可君、方振宁、何桂彦、盛葳等十几位重要批评家的二十多篇文章、采访;在艺术家个案部分,则收录了余友涵、应天齐、周长江、李向明、陈文骥、马可鲁、谭根雄、李向阳、谭平、陈墙、陆云华、王易罡、布日固德、丁乙、孟禄丁、冯良鸿、潘微、申烟田、黄渊青、白明、张朝晖、孙佰钧等二十多位代表性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全书篇幅近四百页,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关于抽象艺术的 " 文献 "。《库艺术》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本书精彩内容节选,敬请关注。

2011

永盎的生机——马永强的视觉景观

(发表于《库艺术》第 25 期 " 心 · 象 " 专题)

库艺术 =KU:当初为什么会对鸡冠花感兴趣?

马永强 =M:我最早画写实,时间长了就想从司空见惯的感觉中出来。后来看到鸡冠花的干花给人有机体的感觉——不确定它是什么,但感觉有生命存在。我最感兴趣的并不是花本身,而是形状所体现的一种张力和生命感。我后来也尝试画别的花,但发现我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花,而是有机体的生命张力。

KU:" 鸡冠花系列 " 有一种拟人化的生命特质,给人以微见著的裹挟着某种民生关怀的感觉,那么画面背后存在哪些思考?跟个人生命体验是否有关?

M:有些关系。当时我住地下室,那里都是生活艰辛的人,我在感觉很压抑的同时,还有一种想往上走的感觉。我的地下室有个小窗,头伸出去能够看见上面的天,我当时觉得自己像颗种子,想往外发芽。

飞沙 2012-8 100x100cm   综合材料 2012

KU:" 飞沙系列 " 仿佛在对生命的认知上产生了变化,从早期自个体生发的感悟转移到更加宏大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这是基于什么产生的转变?

M:这跟材料和形式感有关。" 鸡冠花 " 可以看做是 " 飞沙系列 " 的局部,本身都是一种有机体的感觉。我在做的时候也没想那么多,认识往往是在做了之后。比如撒沙子的时候,会留下空白,很像尾巴的形态,感觉有生命了,当时这个给我很大的启发。

KU:在这种全新的视觉实验和独立系统的架构中,是否遇到过什么难题?

M:有很多。我做完第一张 " 飞沙系列 " 作品时,对画面效果感觉到很新奇,像面对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但后面的作品却很难再拉开距离。直到后来开始有点变化,那是在撒沙子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虚虚实实像国画的晕染。再后来就是摆脱图案化的感觉,因为弄不好就会做得特别简单。

KU:你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生命力,是什么让你对日常事物产生特殊关注,并且赋予它们不被忽视的生命力?

M:换一种角度看问题。有时越局部观察一个物体,这个物体自身的、大家习以为常的特征就会越模糊,一个自身特征不再清晰的形象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飞沙 2013-10 200x6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3

2014

马永强:只要不虚度就好

(发表于《库艺术》第 43 期 " 青年艺术家推荐 " 专题)

库艺术 =KU:我们看到你 " 沙 " 的作品,但感觉真正在起作用的是看不见的 " 风 "。中国古语有云:"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 自然 " 是否也是你所追求的?

马永强 =M:作品本身只是一个结果,它记载着各种 " 力 " 在画布前所进行的活动,记载着它们的方向与速度。沙子是风吹过后留下的痕迹,就像海水退潮后在沙滩上留下的痕迹,我们看不到海水,却能感觉到海水曾经存在过。

KU:" 沙 " 的哪些特质吸引了你?

M:沙子与土壤不同,土壤是许许多多生命产生的温床,无论动物还是植物。沙子给我的印象通常与生命无关,但我在海边发现无数密密麻麻的小螃蟹在小沙球之间来回地穿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时,这一巨大的反差使我触动。沙子更适合表现一些形而上的东西,表现一种对生命的感受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生命。它也是其他绘画材料无法替代的。因为在作画的过程中,沙子是以一定的角度、速度洒向画布,并在画布上留下运动的痕迹,包括被陶粒遮挡的痕迹,这一点传统的绘画材料就很难做到。

飞沙 2014-27 100x1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4

KU:一沙一世界,是否通过微小的沙粒,你想呈现的是自身所感悟的世界甚至宇宙?

M:呈现自身所感悟的世界应该是每一个艺术家都在做的,只不过角度各有不同。我对表现生命的感受很有兴趣,这种感受小到自己体内经络的运动,大到宇宙的活动,总之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东西,而沙子这种材料又很适合来表现这种感受,它可以传达出的动感,它的形状的不确定性,它本身的质感都与我想表现的东西很贴切。

KU:你的作品看上去充满偶然,你怎样在作品中处理必然与偶然,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的关系?

M:其实 " 飞沙系列 " 作品就是一个一个的偶然。沙子从各种角度、距离洒向画布,偶然的因素、不可控的因素有很多。在作画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偶然的效果,我会在接下来的作品中进一步试验。在后来的作品中,偶然的因素越来越大,所以沙子撒到何时停住就变得非常重要,往往撒得过了一点想要的感觉就没了。作画之前我一般会画个小稿子,画个大概的构图、感觉,但开始撒沙子后,后面的每一步如何进行,往往不是根据稿子,而是之前撒沙子的效果,所以作品与稿子一般都会有所出入,甚至完全不同。

飞沙 2015-5 240x12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4-2015

2015

马永强:动态的抽象是一种过程

(发表于《库艺术》第 46 期 " 专题个案研究 ")

" 虚 " 与 " 实 " 的冲突

文 _ 马永强

我的作品经常在表现一种矛盾与冲突,有的构思是由画面本身而来,脑子里先有的画面,然后再根据这个画面可以感受到的氛围去展开冥想;有的是先有一个想法,然后这个想法会逐渐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画面。

这幅作品属于后一种情况,那时我考虑 " 虚 " 与 " 实 " 的东西比较多一些,考虑到虚与实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当然这不只是绘画中的虚与实,包括现实中的很多方面。一个实的东西如果被一个虚的东西所控制,结果会怎样?会发生什么?这种例子在我们周围其实有很多,有好的结果,也有坏的结果,不过对我来说无所谓好坏,我只在乎它会如何发生。这成了我当时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然后就渐渐在脑子里形成了画面。

这一个想法前后一共做了三件作品,最初是一件小的《飞沙 2012-11》,基本上达到了我设想的效果,但是感觉缺少力度,所以又接着做了一件 3.6 米高的作品《飞沙 2012-12》,这两件作品除了大小不同,技法上也是又进了一步,我开始尝试用染过的沙子,这样画面有了更多的层次,也更容易表现出浑厚的感觉。第三件作品《飞沙 2014-8》中,虚的部分换成了另外一种样子,缘于在第二件作品之后又做了一些别的作品,在实验用线遮挡的技法。但是,把比较粗的白环换成比较细的白线之后,这条白线又显得太孤立,所以后来又加上了一些由陶粒组成的细环。这幅作品所用的沙子比前两幅又多了一种,画面的下半部撒了一些冷灰色的沙子。

飞沙 2016-1 80x13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动态的张力

文 _ 李小燕

《飞沙》系列作品中下半部沙子从 " 实 " 环上散落而下,上半部则是一个 " 虚 " 环吊挂着一个 " 实 " 环。画面虽然静止,但无疑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张力。散落的沙子强调了一种下坠的重力感,然而聚合在 " 实 " 环上的沙子又以一种违背重力的感觉被固定牵引在 " 虚 " 环之下。整个作品更像是某个过程中瞬间的定格。它时刻预示着下一秒即将发生的结果,但却也永远被定格在这个时刻。这或许正如马永强在他的一张草稿上留下的那句话:静态的抽象是一种结果,动态的抽象是一种过程。他构思了一个不停运动、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他将某个最满意、最能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刻,用画面把它定格在那里。

飞沙系列之—光语 11 130x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 2017

2017

马永强:用微尘与烟火走进灵魂深处

库艺术 =KU:你的 " 鸡冠花系列 " 充满激情,侧重表现。为何没沿 " 表现 " 这条脉络走下去,转向 " 抽象 " 的原因是什么?

马永强 =M:" 飞沙系列 " 的构思要早于 " 鸡冠花 "。2005 年我在美院做石版画时,要用金刚砂来打磨石头,它们不均匀撒在石头上的效果引我联想,就像 " 飞沙 " 里去掉小颗粒及尾巴的效果。那种氛围令我感动,但还是感觉缺少生命的元素。这看似简单的问题,直到 2009 年返乡我才找到答案。我并不在意自己是 " 表现 " 还是 " 抽象 ",那只是美术史的脉络,不同时期对生命的感受与思考才是我的脉络。

KU:2009 年的返乡促使 " 飞沙系列 " 的诞生,从而使你的艺术风格发生突变。这次返乡触发了你怎样的生命体验?有何精神启示?

M:刚才已经谈到,这个 " 突变 " 从四年前其实就已经孕育了,那次返乡就相当于破壳而出。那次返乡与儿时的经历可以说是相同的情景,不同的感受。那个场景是在退潮后的海边沙滩上,突然发现了许多小沙球,密密麻麻的。再仔细看,无数指甲盖大小的小螃蟹正在忙碌着,有的在沙球间穿梭,有的在挖洞,小沙球就是它们挖洞形成的。这种情景在儿时看了只觉得好玩,感觉大自然就是这个样子。现在感觉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情,尤其是这么大片、密集的小生命在看似没有生命的沙滩上。由此我也想到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微小的地方如果放得无限大一定也会看到这么忙碌的场面,我们看似平静的星空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而已。下次涨潮时那些小沙球将不再存在,而那些小螃蟹又是否会被海水冲走,生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不过也正是因为太多的不确定性才越发显得生命的神奇。艺术作品也是多一些不确定性的东西也才会更有生命力,太直白的东西会扼杀人们的想象力,这也许也是艺术家与匠人之间的区别。

飞沙系列之—光语 18 120x24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6 — 2017

KU:" 沙子 " 和 " 烟 " 是你作品中十分重要的材料,它们有着不同的质感,可谓一实一虚,这两种介质如何契合你的心灵?

M:跟用笔作画不同,沙子从手中抛出直到落在画布上,这期间一把沙子的形状也发生着变化;我把烟上升时跟画布接触一瞬间的形状留在画布上,烟与画布的距离、角度以及接触时间的不同,它的虚实、形状以及浓淡也会不同。沙子很实在,烟却虚无缥缈,只能看到不能摸到,但它们跟画布接触后都会产生不确定的形状。这仿佛让我回到童年玩泥巴的心态,放下很多束缚。

如果我不用画布截住烟使它留下痕迹,它最终会消散得无影无踪。我留住的只是它在过去某个时间点的状态,它是一种过去。而沙子,不管我是否使用它,它一直存在,我可以很从容地用它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我期待它将来带给我的,而不介意它过去或现在的样子,所以它更像一种未来。

KU:你曾提到 " 动态的抽象是一种过程,静态的抽象是一种结果 "。在你的艺术表现中," 动 " 与 " 静 " 的意义是什么?

M:我曾在一张草稿上即兴写下这句话,那时我作品中带尾巴小粒子的标志性符号刚刚出现。它打破了之前的宁静,仿佛一群野马奔来,我既希望它们留下,又不希望被它们弄得太乱。如何管理它们,就是如何经营自己的画面。当时我的作品中有两种状态的粒子:一种是带尾巴,另一种是不带尾巴。我把带尾巴的那部分粒子理解为动态的抽象,因为它还在运动之中,结果是未知的,下一步随时可能改变,它在过程之中;不带尾巴的那部分被理解为静态的抽象,它是运动之后的原地休息,是运动后的结果。那时我常思考 " 动 " 与 " 静 " 之间的关系。" 动 " 是充满活力、生命的存在;" 静 " 预示着正在孕育新的生命,预示着生命已经死亡或是暂时休息。" 动 " 与 " 静 "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KU:" 飞沙系列 " 和 " 过眼烟云系列 " 都表现出一种 " 动 ",前者 " 强烈 " 而 " 有秩序 ",似以一种原始的力量开天辟地,冲破混沌;而后者稍有缓和,是一种深沉的理性力量。你对 " 动 " 的思考经历了什么变化?

M:可能材料自身的特点造成了这种感觉。做 " 飞沙 " 时,沙子自上而下垂直下落,画布倾斜放置,沙子经陶粒的遮挡就在画布上留下运动的痕迹。沙子有重量,下落速度较快,所以感觉比较有力。" 过眼烟云 " 所用的烟本身是飘忽的,我把它截留到画布上,肯定要缓和得多。

过往烟云 No.3 75x150cm   画布、烟 2015

KU:" 鸡冠花系列 " 色彩明亮饱满," 飞沙系列 " 则是将某一简单颜色融入明暗来统筹画面," 过眼烟云系列 " 则似乎完全摒弃有彩色。这种变化是否与东方传统有关?

M:这主要受当时创作心境及材料的影响。最初画 " 鸡冠花 " 时,我在美院读研。当时住地下室,受环境影响,一直感觉比较压抑。那时我经常感觉自己像一粒种子被埋在土里,必须要不断生长,冲出屋顶和地面,才能痛快呼吸,内心对未来有一种憧憬,也有着很强烈的欲望,自然就选择比较强烈的色彩。做 " 飞沙 " 时,我各方面比较稳定,可以更平和地创作,所以也会比较排斥强烈的色彩。" 过眼烟云 " 中的烟本身就只有黑色。也许正因我生活在东方这个环境中,所以才更易于接受沙子和烟这些材料。

KU:" 光 " 是你作品中一个重要因素。" 飞沙系列 " 里的光 " 神秘 " 而有 " 宗教感 ";" 过眼烟云系列 " 里的光更加 " 智性 " 而 " 哲学 "。在光的运用上,你是如何把握和思考的?

M:其实 " 宗教感 " 是我在画 " 鸡冠花 " 时思考的问题,当时格列柯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我并不信教,但他作品中有一种很神秘的东西在强烈吸引着我,这其中自然离不开他对 " 光 " 的运用。做 " 飞沙 " 时,我已经不再考虑 " 宗教感 " 的问题,但这种感觉可能会在创作中不自觉地流露。我觉得那种光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它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种光从哪里来?怎么发出?我们心中自然会有一种疑问。可以肯定的是,有一种能量使之发光,但是什么?我们又不知道。这些特殊的 " 光 " 让人觉得神秘。有时在我闭目冥想中,也会有清晰的白光出现,那清晰度就像睁开眼睛看到的一样,不过时间很短暂……

(未完,以上为图书部分内容节选)

过往烟云 2015-21 30x30cm   画布、烟 2015
分享到:

上一条:十年抽象文献研究 | 孙佰钧:生命在直觉空间的伸延

下一条:十年抽象文献研究 | 罗威:作品仅仅是案发现场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